搜索
病中决归计,预以书报家。妻儿怀征人,夜夜占灯花。
不望印悬肘,不希金满车。妻愿见阿夫,儿愿见阿耶。
骨肉苟得完,长饥又何嗟。宁知忽弃捐,旅魂栖天涯。
猜你喜欢
忆与汝偕游,爰自白门始。驱驴来幽燕,卧我空斋里。
阶前木叶声,秋雨打窗纸。坐上无车公,饮酒不欢喜。
当时意气豪,尔我俱壮齿。弹指廿馀年,蹉跎嗟我子。
余见子盛衰,余亦将老矣。惆怅平生心,悲风飒然起。
造物使子穷,穷且至于死。死且在道途,何为命如此。
孱孱浮薄躯,船木薄如纸。潞水深复深,蛟鼍弄牙齿。
一榇波上轻,归去三千里。篷窗夜哭声,如在枫林里。
荆(jīng)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参考资料:
1、董乃斌陈铁民.唐宋名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1
2、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8-209
3、张剑.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6-37
4、李建.古典诗词读本(第四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6-17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元:原,本来。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群花各娇春,粲若锦绣谷。
于焉日逍遥,中有人如玉。
草玄心苦意如何,舣岸舟轻不动波。听雨夜篷烧烛短,截云湘竹喷愁多。
赋成犹梦横江鹤,书罢应笼汎渚鹅。想见后堂凉月白,彭宣肠断雪儿歌。
碎叶孤城朔雁飞,安西都擭候骑归。汉旌已觉交龙捲,虏酒初骄撞马肥。
桃叶杨花江上梦,敲冰燧火北庭围。伏波未洗明珠恨,莫诧中朝有建威。
淅沥生丛筱,空濛泫网轩。暝姿看远树,春意入尘根。
点细飘风急,声轻入夜繁。雀喧争槿树,人静出蔬园。
瓦湿光先起,房深影易昏。不应江上草,相与滞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