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石结丛林,萦回鸟道深。山高云漠漠,洞古绿阴阴。
壁拥虬龙篆,崖悬钟鼓音。不须愁日暮,胜景且追寻。
猜你喜欢
望华山,迢迢千仞不可攀。
青莲削玉浮云外,白雪堆盐翠霭间。
翠霭浮云度飞鸟,黄尘青镜春风晓。
银甲弹筝芳草傍,金槽压酒垂杨道。
垂杨近拂枝,芳草远生滋。
梦登天姥为金粟,醒入西山采玉芝。
玉芝玉女洗头边,金粟金仙印掌前。
人从槎上新浮去,舟载瀛东竟未旋。
云台袅袅绿萝里,中有一人谈不死。
花外红泉度晋人,松间华发为秦语。
晋人秦语几恬喧,万壑千崖老睡魂。
龙争虎斗无穷恨,狗盗鸡鸣不足言。
云归废畤如流水,尘起岩关一千里。
髑髅台上蝴蝶飞,蘼芜涧底鸳鸯起。
乍闻歌动雉朝飞,同游数子立斜晖。
待予暂解邯郸急,黄鹄骑来住翠微。
万境无尘月满天,缤纷物象斗娇妍。画楼映水金莲吐,宝塔擎霄火齐悬。
风外花骢来騕袅,云端彩凤下翩跹。太平盛观今重见,城郭人家夜似年。
横塘高宴复今年,八十六回秋月圆。霜柏转深云里色,醯鸡空老瓮中天。
梦随白鹤周三岛,坐想清风拂四筵。平格自应天所眷,寿昌端的为谁偏。
久作投簪客,鸿泥忆旧游。补铭镌四字,揽胜历三秋。
眼底烟云逝,囊中珠玉收。续貂愧佳什,雅韵试重搜。
去年燕巢主人屋,今年花发路傍枝。年年为客不到舍,
旧国存亡那得知。胡尘一起乱天下,何处春风无别离。
蛛丝网飞虫,日日足充饱。蚕丝济民生,一身不自保。
事功大异报反施,果物自为天梏之。小人生全君子殪,若比二虫无乃似此理。
欲诘嗟,无由起。拍阑干,双泪流。
月未到诚斋(zhāi),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参考资料:
1、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3:298-299
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修竹:长长的竹子。
奇绝:奇妙非常。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