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恋阙未毁车,还山只结庐。
暂中千日酒,迟上万年书。
野树鸣干叶,晴潭响暗鱼。
别君何所望,占气斗牛墟。
猜你喜欢
青山招不来,偃(yǎn)蹇(jiǎn)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参考资料:
1、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辛弃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01页
偃蹇: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怜:爱怜,喜欢。岁晚:指寒冬腊月。太寒生:比较寒冷。生:语尾助词,无义。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相对寂无言,怀人一万里。只在庾岭头,欲折不堪寄。
客去深闭门,晏坐支其颐。
门前车马喧,而此不及知。
独鼓无弦琴,自着一色棋。
鸟啼花含笑,相对亦怡怡。
尝陪星使款高牙,三月欣逢试早茶。
绿绢封来溪上印,紫瓯浮出社前花。
休将洁白评双井,自有清甘荐五华。
帅府诗翁真好事,春团持作夜光夸。
故人宰一邑,鸣琴事官守。
飞书致予问,可继床头酒。
予亦问令君,曾似春风否。
春风苦不闲,吹花复吹柳。
家有占冢碑,近自田家获。
藏之五六年,未甚见省录。
古苔侵文理,封结殆莫识。
偶然嗟其穷,一一为磨剔。
始若漫无文,细寻适可读。
文云晋江纂,长夜垂兹刻。
贞石殊不用,块然但埏埴。
合葬无别铭,背面书反覆。
一字不涉华,本枝记明白。
二父遂兼书,于逌乃宗嫡。
考诸晋史篇,真是小出入。
字画亦险劲,然不类镌斲。
汉魏尚丰碑,兹独何褊迫。
岂时丁丧乱,不暇如品式。
于时义熙季,处次实庚戌。
五胡剖中原,典午窜南极。
苟简理宜尔,宁诒不孝责。
审订既照然,疑去喜自适。
历年七百余,瞥尔驹过隙。
名节苟不传,埃化先瓦石。
寘兹当眼前,用代铭几席。
我来戏作南海游,两惊落叶鸣新秋。
文书暇日得胜侣,登临清赏追遨头。
万壑争流如爪裂,天公幻出神仙窟。
岩前滴水七月寒,岩下飞涛四时雪。
要当蹑履携枯藤,跻攀石磴褰裳行。
勿令俗物败人意,暂止喝道听松声。
安期已去宁复见,井灶漫传丹九转。
尚余玉舄在人间,特特追寻不辞远。
脚力已尽病莫兴,好山无穷相送迎。
山林钟鼎虽异趣,嵌崎荦确皆劳生。
更上危楼临峭壁,时见疏林鸟飞白。
一峰突兀郁相望,万顷沧波湛空碧。
此身疑是在蓬壶,下瞰城郭如盘盂。
恨无诗才可八斗,领略群山但卮酒。
人生上寿不百年,白云驾我我即仙。
从此去天只尺五,俯仰人间自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