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昨夜阊门月晕重,今朝定有石尤风。我劝征帆好归去,风波且不到房栊。
猜你喜欢
鸦青袷子鹅黄衫,门外买花门内簪。风光非独侬为惜,归船两两又三三。
千钱一箧买吴丝,摐锦桃花竞巧奇。辛苦不辞供杼轴,近来添索解官资。
谁家游冶紫骝缰,颇似狂夫旧骕骦。何事阊门朝暮过,又教侬误上楼望。
十五吴儿学弄潮,潮去潮来惯使篙。只为秦淮人不喜,非关风浪怕山高。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sǒu),沙头坐钓鱼。
甲乙第:指科举考试录取时所评定的等第,第一等为甲第,次等为乙等,应考中式称为“登第”。承明庐:原为汉代承明殿旁屋,侍官值宿所居之屋为庐,后因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临水”之“水”和“江叟”之“江”均指浔阳江,即长江在九江市的一段。
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意即圆满与空虚。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便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诗中江州之贬在诗人心灵所造成的阴影时刻折磨着他,即使临水垂钓时也挥之不去。“忽思”一语正这种心理状态的真切表现。
此诗颔联“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是诗人对前期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情景的追溯,也是对贬谪所受精神创伤的反衬。
那时,他既利用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往往使权贵们闻声变色。这自然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惜好景不长,逝者如流,这种回忆也带有浓浓的苦涩味了。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
可以看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透露也几分达观。
秋至感人思,登临成惘然。浮云帝乡外,落日古城边。
归雁声相别,幽花色可怜。名山负独往,触物见徂年。
竹西歌吹古扬州,分与延陵第一流。
直节雪霜霜晓槛,虚心风月月明楼。
东南直道辉青史,朔北虚怀动玉旒。
立尽斜阳更新月,缠腰骑鹤此君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