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竹外峰偏曙,藤阴水更凉。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猜你喜欢
樽前十日相逢九,一夕分携。人隔桥西。花不分明月又低。
偏生玉漏残宵永,哑杀鸣鸡。嘱咐深栖。锦烛浓香索性啼。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
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离心寄何处,目断曙霞东。
衣上缤翂云欲生,一山果熟看猿登。亦闻鳌背通朱关,几拟追寻竟未曾。
谢榛吾党彦,轗轲京华陌。黄金自不留,朱颜亦已掷。
韦布岂尽愚,咄嗟名士籍。握手金闺人,中情多所适。
目若营俦匹,踯躅难自释。倒屣公卿前,将须坐其席。
冠盖罗长衢,染翰日相索。遂令清庙音,乃在褐衣客。
一出游燕篇,流俗忽复易。还顾望鹿门,矫矫青云翮。
西施谩(màn)道浣(huàn)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jiāng)萱(xuān)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móu)敛(liǎn)鬓(bìn)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乍一看她,好像是在越溪浣纱的美女西施,又宛如碧玉,媲美美人丽华。
那深翠色的黛眉,使萱草相形失色;那火红的裙裾,让五月的石榴花嫉妒。
她善唱新歌,甜润的歌喉,美妙的旋律,令人艳羡不已;她醉而起舞,双眸含情,云鬓微乱,娇媚之态令人心动神摇。
谁说那端午节避邪的五色丝线能救人性命,现在我的魂魄已被这位乐伎勾走,今日怕是要死在主人家里了!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16
西施:春秋时越过绝色美女。谩道:空说或莫说的意思。浣:洗。春纱:生丝织成的薄纱。碧玉:南朝宋汝南王宠爱的美妾,出身微贱。这里用以借指乐伎。丽华:美人名。一说丽华即“华丽”之意。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夺将:从……夺得。萱草: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亦称“忘忧草”。红裙:红色裙子,亦指美女。妒杀:让……嫉妒而死。
艳:即艳羡。双眸:两颗眼珠。敛:收束,这里指拢发的动作。
五丝:即五色丝,又叫“五色缕”“长命缕”“续命缕”。端午时人们以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用以辟兵、辟鬼,延年益寿。君家:设宴的主人家。
唐诗中,固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不朽篇章,然也不乏写上层士大夫宴饮、赠妓之作。这类作品,一般思想性不高,在艺术上却偶尔有可取之处。万楚的《五日观妓》,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篇诗作。
此诗首先写乐伎的美妙动人。“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一落笔便别有风情。在越溪边浣纱的西施,是古来公认的美女。诗人刚刚提到西施,又用“谩道”二字将她撇过一边。这样,既触发起了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又顺势转到了眼前这位美女的身上。但仍不直说而故作迂曲。诗人让西施、碧玉、丽华三个美女一路上迤逦行来,借传统形象比拟所要描写的对象,省却了许多笔墨,却使描写对象轻易地步入了美人的行列之中。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两句采用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夸张而兼拟人的表现方法。上句用了表示动作的“夺将”,下句用了表示情感的“妒杀”,从而分别赋予眉黛、萱草、红裙、榴花以生命,极尽对眉黛、红裙渲染之能事。萱草和石榴都是诗人眼前景物。况端午时节,萱草正绿,榴花正红,又都切合所写时令。随手拈来,为美人写照,既见巧思,又极自然。
写罢形貌之后,又接写歌舞:“”写出观赏者对乐伎的艳羡,并点出“双眸”,更使乐伎形象光彩照人,充分渲染了其勾魂摄魄的力量。
以上四句对乐伎的描绘,从对形貌的静态描绘开始,进而在动态中加以刻画,写她的歌舞。一静一动,由形及神,展示了乐伎的色艺俱佳。
最后诗人深情激动地说:“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死君家”与“彩丝线”密切关合,奇巧而自然,充分见出诗人动情之深。
此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秾艳流丽,光彩照人,是以诗写人的成功之作。特别“眉黛”二句表现手法独特,富有艺术个性,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马放逸兮不羁,如松磥砢兮多节。伟干如谢康乐之眉须,雄辩如楼君卿之唇舌。
其高处可以上可以下,其妙处不可画不可说。
大雅黄初见,词林此凤麟。游园邺城客,入梦雒川神。
竹帛思垂绩,旗章漫宠亲。相知零落早,论定属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