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咏秋日海棠
一岁两回春到来,花也多成败。只为云庄秋,不避东君怪,因此上向西风特地开。
前日彩云飞上天,又向深秋见。翠淡遥山眉,红惨春风面,恨燕莺期天样远。
霜重物华摇落秋,惊见春如旧。一笑疏篱边,更比黄花瘦,刬地殢西风犹带酒。
宋玉每逢秋叹嗟,见此应欢悦。恰被风只开,莫遣霜摧谢,有他那惜花人来到也。
亭下拒霜花数丛,不与渠同梦。娇倚秋阴薄,瘦怯霜华重,几时盼得日迟迟春昼永?
见一日绕观十数回,只恐花憔悴。锦帐遮寒威,银烛添春意,端的是太真妃初睡起。
寂寞一枝三四花,弄色书窗下。为着沉香迷,梦见嵬坡怕,且潜身在居士家。
花竹满亭高士居,常把春留住。赏罢芙蓉秋,又见胭脂露,这的是绰然亭绝妙处。
睡起不禁霜月苦,篱菊休相妒。恰与东君别,又被西风误,教他这粉蝶儿无是处。
香满竹篱花正娇,开彻胭脂萼。不幸遭风霜,叶儿都零落,畅好是有上梢无下梢。
昭群路迷关塞雪,蔡琰胡笳月。往事惟心知,新恨凭谁说,只恐怕梦回时春去也。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jié)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tūn)。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tì)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yuán)。
摩诘本诗老,佩芷(zhǐ)袭芳荪(sūn)。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qí)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hé)谢笼樊(fán)。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liǎn)衽(rèn)无间言。
到哪儿去寻访吴道子的画?普门和开元两座寺院的墙壁。
开元寺有东塔,留存着王维绘画的手迹。
我看古往今来的画家,没有谁比得上这两位先生尊贵的品级。
道子的画风实在雄奇奔放,浩浩荡荡如同海浪翻滚。
当他下笔时灵感像疾风骤雨,画笔未到处气势已先夺人。
在那高高的两棵娑罗树间,灿烂的朝阳从扶桑冉冉东升。
画中间有至高无上的佛祖,在讲说寂灭的教义是超脱死生。觉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扪胸膛表示理解不深。
天竺的众多君长和千千万鬼王,互相拥挤争听佛法,像鼋一样拼命把头伸。
摩诘本是一位可敬的老诗人,如佩香草诗风秀美芳芬。
现在观看他的壁画,也像诗品一样朴美清淳。
画中的祇园弟子个个清瘦如仙鹤,内心枯寂宛若死灰不会再温。
门前的两丛竹子,霜雪般清劲竹节贯连着竹根。
枝干交错,繁乱的叶子像在摇动,一一都能找到根源和经脉。
吴先生的画虽然绝妙,还只能看作杰出的画工技艺超迈。
摩诘得到了物象内在的精神,就如仙鸟飞离樊笼超脱于形迹以外。
我认为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对于王维我尤其崇敬说不出一句异议的话来。
参考资料:
1、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19-322
2、孙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6-18
3、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3-25
普门、开元:即普门寺和开元寺,都在凤翔。吴道子在两寺画有佛像,王维在开元寺画有墨竹。
手痕:手迹,即谓开元寺的东塔上有王维的画。
画品:画的品格、品评。
雄放:奔放,豪放。
亭亭:高高耸立。双林:吴道子画中所画的两株娑罗树。彩晕:五彩光华。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
至人:至高无上的人,指释迦牟尼佛。寂灭:佛家语,“涅槃”的意译,意谓超脱世间入于不生不灭之境。手自扪:以手捶胸,这是形容听者未解寂灭之意时的状态。
蛮君:天竺国的君王。鼋: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此处形容信徒众头攒聚、伸长。
佩芷袭芳荪:这是以美人佩带香草的形象来形容王维的诗风。佩、袭,穿戴。芷、荪,香草。
清且敦:风格清秀而又浑朴。
祇园弟子:佛徒。鹤骨:形容佛徒的清瘦。心如死灰:此处指佛门弟子六根清净断绝尘念,内心孤寂。
雪节、霜根:形容竹子内在的清劲品格,不单指其颜色。
交柯:枝叶交叉。
画工:指重视艺术技巧。
象外:外部形象之外,指内在的精神实质,脱略形迹的悠远情韵。翮,鸟翎的茎,即指鸟。谢,离开。笼樊,鸟笼。
神俊:精神饱满,气势飞扬。敛衽:整理衣襟,是表示尊敬的做法。无间言:完全同意。
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吴二人绘画艺术的观感及评价。
诗的发端四句,以错落的句法,点切诗题,交待王、吴二人画迹的所在,使人了然于普门、开元二寺俱有吴画,而王维的画则在开元寺的塔中。下面“吾观”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的评断,肯定他们在画苑中并列的崇高地位。下面即分别描写二人的画象及是人所感受到的各自的艺术境界。
“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雄放”二字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势。“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这种对吴道子创作过程的体会,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艺术思想。后来诗人在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曾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么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若能意在笔先,成竹在胸,才能“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是艺术家的创作获得神妙境界的三昧所在,只有内具于自身,才能领会到他人获得这种成就的匠心所在。“亭亭双林间”以下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这一切都栩栩如生。
“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即所谓“画中有诗”。“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蓄。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纪昀说“交柯”句“七字妙契微茫”,王文诰说这四句即“公之画法”,这里面即寓有诗人画竹的艺法。这六句的画面,都具有“清且敦”的艺术风味。
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而“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又说:“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瘦竹、幽花与幽人、处女,物类的质性迥异,而从瘦竹之感到幽人的韵致,从幽花如见处女的姿态,俱是摄取象外的精神,意味无穷。这种脱略形迹、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学思想,长期支配中国文人画的创作,形成中国绘画艺术独具的风貌。
这首杂言诗以七言为主。七言古诗是盛唐诗人的一个胜场,李白、杜甫在这一诗体上是并峙的两座高峰。七古与五古同是在创作上极少拘束的,而七言长古更宜于纵情驰骋,在章法结构及气势节奏各方面更可变化无方,臻于奇妙之境。李、杜之后,中唐惟有韩愈能有不少佳作,再后就很寥落。苏轼的七言长古名篇迭出,成就之高,足与李、杜、韩相抗衡,这篇《王维吴道子画》即为其早年意气骏发之作。这首诗的章法很值得注意,整首诗的内容都在发挥诗题,而起结分合,条理清晰完密。诗的开始四句总提王维、吴道子,为全诗的纲领。“吾观”二句,又在分写王、吴画前先作总评。“道子实雄放”及“摩诘本诗老”两层,依次分写王、吴画面,为全诗的腹身。最后六句以评论收束,前四句分评吴、王,末二句于一致赞赏之余又稍有高低轻重,重申总评的精神。起和结的两节诗句于整齐中有参差,虽始终将王、吴二人并提,并极灵活而极错落之致。全诗章法如诗中所说:“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原。”
全诗的韵调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开端四句闲闲而起,似话家常,语极从容。结尾六句,因评论而有所抑扬,语气于转折间呈矫健之势,而掉尾又觉余音袅袅,悠扬无尽。中间写吴道子一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远。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而全篇四节,波浪起伏,如曼音促节,递相转换,在大体上为七言句中适当间以五言,整体形成谐美的旋律,而气势仍自雄健。这是七言长古所必具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鹪(jiāo)鹩(liáo)群,不随凤凰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食君糠(kāng)秕馀,尝恐乌鸢(yuān)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sù)。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嗷嗷待哺的空城雀,生计是多么的戚促啊!
本与鹪鹩为群,不随凤凰之类逐飞。
提携、哺育着四只雏鸟,饮乳常常不足。
吃人间的秕糠的时候,常常畏惧乌鸢来抢逐。
以涉太行险为耻,羞于相随着覆车粟而飞往食之。
天命自有定数,安守着自己的职分,不得不屡屡断绝自己这小小的欲望。
本站。
鹪鹩:鸟名,似黄雀而小。
黄口:雏鸟。
鸢:鹰类的猛禽。
覆车粟:这里运用的是典故。
分:名分,职分。
《空城雀》,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自己志向不得伸展,又不想屈节钻营,只能过着悲苦日子的愤懑与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