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愁芦塘道中作

弱岁爱秋爽,不知秋气悲。屈宋倡哀怨,艺林多微词。
中年渐知味,古人非吾欺。经今将半百,百感丛幽私。
揽衾中夜起,非为生别离。无故坐嗟叹,非关老与卑。
有事忽如忘,无事或不怡。迩来日迈征,贸贸驹隙驰。
秋亦不暇问,悲亦不暇思。只有梦境恶,乱线不可治。
中肠忽怦怦,冲心寒一丝。此间有鬼物,凭之不自知。
安得长迈征,兼无梦寐时。
猜你喜欢
尝(cháng)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
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本站。
尝:曾经。闻:听见,听说。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须集中,必须使读者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这首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zhé)马迹,经纬四极。
黜(chù)陟(zhì)幽明,黎庶(shù)繁息。
於(wū)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jué),井田刑狱,
有燔(fán)丹书,无普赦(shè)赎。
皋(yáo)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jiē)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shùn)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chuán)不斫(zhuó)。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qī)。
万物生于天地,人类高贵无比。
设立君主管理百姓,成为世上正常规矩。
天子车辙国君马迹,畅通天下纵横各地。
决定人才优劣升降,掌握百姓繁衍生息。
我要赞美圣贤君主,他们总管国家疆域。
分封诸侯授给官爵,建立井田颁布法律。
宁烧丹书废除刑罚,也不乱开释罪先例。
舜时皋陶周时甫侯,作为狱官错在哪里?
可惜可叹后代人们,制度办法统统改易。
驱使百姓辛劳奉君,摊派徭役榨取民力。
虞舜下令漆饰食具,激起众国纷纷叛离。
哪如唐尧俭朴实在,用柞做椽且不削齐。
难怪世人赞赏伯夷,盼望搞好社会风气。
奢侈本是最大罪恶,节俭美德不容怀疑。
许由不肯接受天下,难道需要辨出道理?
只要实行兼爱尚同,再疏也会和睦亲密。
参考资料:
1、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1-2
2、张可礼宿美丽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27
度关山: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
牧:养育管理。轨则:法度、准则。轨,应遵循的规则。
经纬:原指道路,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这里用作动词,指经由东西南北道路。四极:四方极远之地。四境。
黜陟幽明:贬退不明事理的人,提拔干练的人。黜,降职或罢免。陟,提升,升迁。幽明,分别指昏庸者和德才兼备者。黎庶:黎民庶民,即百姓。繁息:指人繁殖生息。
於铄:唔呀闪烁。总统:总揽,总管。邦域:国家,邦国的疆域。
封建:封赏建立,封邦建国。五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井田:周代的土地制度。以方九百亩为一里,划为九区,形如“井”字,故名。刑狱:刑罚狱讼。
燔:焚烧。丹书:古代用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一说指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即《洛书》。无普:不能普及。赦赎:允许犯人用钱物赎免罪刑。
皋陶:亦作“皐陶”。亦作“皋繇”。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狱官或狱神的代称。甫侯:一作“吕侯”,周穆王时任司寇。泛指司法官。
嗟哉:感叹词。改制易律:更改制度变换律法。
劳民:使人民劳苦。役赋:劳役赋税。
舜漆食器:虞舜用漆器为食器。食器,饮食用具。畔者:叛离者。畔,同“叛”。
采椽不斫:采用柞木作椽,不加砍凿修整。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厉俗:激励世俗。厉,劝勉。
侈恶:奢侈的罪恶。俭为共德:言节俭是上下一致遵守的道德。
许由:传说中的隐士。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且认为是对他的侮辱。讼曲:打官司,辨曲直。
兼爱:同时共爱。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尚同:崇尚同德。墨子的政治思想。戚:亲近。
《度关山》一诗表现了曹操的政治理想。其内容讲的是执政者要勤俭、爱民、守法。曹操用法严峻,有犯必纠,这是一种法家精神,他反对滥用刑罚,提出要依法而行。曹操提倡节俭,《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不好华丽,后宫衣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褥取温,无有缘饰”。“俭为共德”是作者极力提倡的。
此诗开头直接提出“天地间,人为贵”,凸现了诗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接着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君主贤明,制定法规,全国统一,以奢侈为大恶,以俭朴为美德。退昏庸,举明智,官吏尽职,百姓安定,人口繁息,设立刑狱,执法正当。人与人之间,退让不争,上下相同,彼此亲爱。
全诗表达了诗人以“让”与“兼爱”为基础的大同思想,为了充分表达这一思想,诗人并写两面,一是通过叙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二是通过尧舜之间的对比,提出纠正“侈恶之大”的方式,即“俭为共德”,在此基础上,提出“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从中可见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这首诗在内容上,反对“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蕴涵着孟子倡导的民本思想。在写作上,除了采用正面颂扬的形式之外,“嗟哉后世”八句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肯定了民本思想,揭示了奢华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