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径缘梯上,山花带雨开。我来青嶂外,君卧白云隈。
树密环书榻,岚虚扑酒杯。那能同卜筑,不惮蹑崔嵬。
猜你喜欢
爱子窥颜色,趋庭问所思。望中云共远,阶下草方滋。
晓日明金骑,春风吹绿枝。还闻临别去,遥附万年卮。
软翠冠儿簇海棠,砑(yà)罗衫子绣丁香。闲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水流花落任匆忙。
软翠冠儿:指用花草编成的头饰。砑罗:光滑的丝绸。青阳:春天。”
农历三月三日为古上巳节,是时倾城于郊外水边洗濯,祓除不祥。《论语》谓:“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晋时曲水流觞,至唐赐宴曲江,倾都修禊踏青,均是此意。此词所写,正是这一古老风俗沿袭至明代的情况。全词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衢路腾轩车,鳞鳞夕埃起。幽人卧空山,一榻净如洗。
紫箫递谷声,玄鹤衔石髓。五十岁未衰,明眸烱秋水。
昨宵火昏中,祥光见弧矢。瑶花隔岁开,影醮千岩里。
三寿古来传,真诀静可拟。赠君一束书,夜半认戊巳。
吹角动行人,喧(xuān)喧行人起。
笳(jiā)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chuí),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
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
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
参考资料:
1、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25页
从军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生活之辛苦。吹角:军中吹响的号角声。动:惊动。行人:征人。喧喧:喧闹,形容人多、嘈杂。
笳:胡笳,一种管状吹奏乐器。古时为塞北、西域一带少数民族所喜用。黄河:水名,在唐肃州(今甘肃酒泉)附近。黄河一作金河。
陲:边陲,边地。
系:捆绑。名王:指匈奴首领。
这首诗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早年热衷政治,奋发有为,他的边塞诗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思想,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描写了发生在边陲的一次战斗。“吹角”二句,先从行军写起。凌晨,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把他们从梦中催起。于是他们紧张地准备出发,“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他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碌的热闹场面。“笳鸣马嘶乱”以下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当双方将要遭遇时,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但本句语义的重点在自己一方的“马嘶”。马的兴奋,正说明战士的兴奋。“争渡金河水”的“争”,写出了战士们人人摩拳擦掌,精神抖擞、奋勇渡河,踊跃杀敌的激愤精神。“日暮”二句,写战斗一直紧张地进行着,直到太阳落到“沙漠边”,在那烟尘弥漫的战场上还传来战士的厮杀声,于此可见战斗的激烈。最后“尽系名王颈,归来见天子”写战斗取胜后,将士们凯旋而归的情景。他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然后带回来献给天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充满了积极报国奋发向上的情绪,流露了诗人前期较为进步的政治倾向和爱国热情,具有盛唐边塞诗激情满怀、催人振奋的时代特色。节奏鲜明,语言铿锵,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用凝练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高度的语言技巧。
乍与僧参玉版禅,旋看解箨袅新烟。斑龙惊蛰多争地,翠凤修翎欲上天。
鸟坐丛枝歌睍睆,月摇虚幌影连娟。此君相对殊潇洒,不厌秋声搅夜眠。
仿佛萝月光,缤纷篁雾阴。乐来乱忧念,酒至歇忧心。
露入觉牖高,萤蜚测苑深。清气澄永夜,流吹不可临。
密峰集浮碧,疏澜道瀛寻。漱玉延幽性,攀桂藉知音。
辰意事沦晦,良欢戒勿寝。昭景有遗驷,疏贾无留金。
人道先生贫可怜,先生自幸省忧煎。诗无俗气篇篇好,菊有清香朵朵鲜。
尚友古人诚我志,折腰儿辈岂吾便。老妻莫管瓶无粟,自有韩康卖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