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叶浮空无尽头,寒云风切水西流。
蒹葭月里村村杵,蟋蟀霜中处处秋。
客思夜通千里梦,钟声不散五更愁。
孤踪何地堪相托,漠漠荒烟一钓舟。
猜你喜欢
香吹生兰渚,飞霜下荻州。月波清浸夜,天幕冷垂秋。
远屿迎潮没,寒烟护水浮。冲歌来泽畔,知是采菱舟。
蓼花秋水净沙汀,紫水归帆一棹轻。海月夜寒乡国梦,榜歌初认土人声。
断崖叶向烽台落,衰草牛穿破屋行。十载沧桑成往事,荒烟无处不情生。
归思悠悠极渺冥,暂维舟楫并长亭。春江水暖蒲牙白,野岸烟销柳眼青。
鸣犊带声登废垄,征鸿和影度遥汀。不知何处吹桐角,独立天涯泪欲零。
海畔(pàn)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湖海之滨冷风次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参考资料:
1、卢冀宁汪维懋.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117
2、吕晴飞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781-782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折:断。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藓台风雨名如期,太守精诚不待祈。
万廪更为来岁计,六花故应腊晨飞。
静装松桂仙枝老,深壅芝兰土脉肥。
衡泌栖迟墙仞远,为公何晶赋缁衣。
山似挼蓝波似染,游心一向难拘捡。
仍携二友所分茶,每到烟岚深处点。
西土滇云镇,南天执法星。尚书崇禹卫,大雅重周屏。
圣化彰无外,皇心伫靡宁。分弓弨质绣,挂剑倚潭青。
吉日占风角,凶门背斗刑。威声先象渚,敌忾到麋泠。
玉帐通降表,金标巳勒铭。风驰凌汛扫,火急验灰钉。
春壤重看辟,霄关遂不扃。帝图舆外拓,玉略俎边经。
勋业今昭鼎,文章旧发硎。调高清瑟倡,名并色丝馨。
芳润三霄露,涛澜六月溟。过都誇騕袅,倾国掩娥娙。
谷响丁丁木,波萦泛泛萍。牺尊出城郭,畅毂驻山亭。
墨许池中洗,歌容泽畔听。真堪慰迟暮,浑欲忘飘零。
信宿惭鸿者,生汪老鹤汀。陈雷千古谊,一羽在仙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