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满头华发向人垂,长逝音容迥莫追。先垄每怀风木夜,
画堂无复彩衣时。停车遥望孤云影,翘首惊看吊鹤悲。
独有贤人崇孝义,伤心共咏蓼莪诗。
猜你喜欢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hè)蛇。
修鳞(lín)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qiǎng)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zhuā)。
坐久灯烬(jìn)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cuō)跎(tuó)。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垂尽:快要结束。壑:山谷。
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强:勉强。哗:一作“喧”。
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灯烬: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千年山骨漱江流,谁凿端溪一片秋。清润每疑含宿雾,澄泓长似注寒湫。
玉堂有客凭挥翰,油幕何人待运筹。因意通家王太史,并将珠玉为君投。
故人卧病空皮骨,精气销忘神恍惚。枕上犹于笔砚亲,题诗送我游京阙。
诗来字字皆悲辛,半嗟疾病半嗟贫。况兼离别情思恶,空令游子重伤神。
三叠离歌声太苦,几度哀吟泪如雨。君方贫病类相如,我也飘零同主父。
行色匆匆一梦间,无由赋别六溪湾。空流万里穷交泪,未识经春衰病颜。
一别山川成隔越,怀人长对天边月。于今枚叔更何人,能向君前谈七发。
水部青云志,忧君双鬓斑。同时谏羽猎,独尔窜荆蛮。
波撼黄牛峡,天连白虎关。栖迟下客食,直以长瑜还。
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
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
客寄辇毂下,驰心田亩间。
君恩重山岳,臣节殊安闲。
虽幸米盐足,其如尘土颜。
终负告归罪,判然诚独难。
樽酒前陈,欲举不能。感念畴昔,气结心冤。
日月悠悠,我生告遒。民言无欺,秉烛夜游。
昏期在房,蟋蟀登当。伐丝比簧,庶水忧伤。
忧来如丝,纷不可治。纶山布谷,欲出无岐。
炯炯若穴,萤萤莫绝。无言不疾,鼠思泣血。
霜落颿飘,鸦栖无巢。毛羽单薄,雌伏雄号。
缘子素缨,洒扫中庭。踯踯躅躅,仰见华星。
来日苦少,去日苦多。民生安乐,焉知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