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令云亡笔不传,世无行草已千年。
偶然遗下鹅群帖,生出杨风与米颠。
猜你喜欢
二集一传一不传,可能宝晋胜坡仙。
苏郎不醉常如醉,米老真颠却辨颠。
营州少年厌(yàn)原野,狐裘(qiú)蒙茸(róng)猎城下。
虏(lǔ)酒千钟(zhōng)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参考资料:
1、孙钦善,武青山,陈铁民,何双生.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16页
2、罗贯中原著王福改写.唐诗三百首彩图注音版: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37页
3、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厌: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茸”通“戎”。城下:郊野。
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寒梅只自芳,野水有馀清。山空岁云暮,妙意相发明。
盈盈一水离情苦。把袂欣重晤。坐到深更,半钩淡月,却向松梢吐。
锦囊添得新词富。炫目蛟龙舞。今夜分吟,明朝惜别,望断江村路。
石道黄花细,柴荆白酒香。此尊齐天寿,何止傲侯王。
独坐无聊日已西,忽经蒜岭过渔溪。
一枝何处空归去,却整行装羡鸟栖。
洙泗微言日夜行,天高地下昨犹今。
□□□□六经意,识得皇皇万古心。
宗庙百官谁不见,朱弦疏越有知音。
同人得似三池盛,属目冠裳俨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