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山曲转抱寒溪,重磴跻攀鸟道危。石灶未烹鸿渐茗,云亭先纪长卿诗。
千峰列坐生词笔,万象当空落酒卮。更约清宵共来宿,琵琶亭上月明时。
猜你喜欢
圆魄(pò)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本站。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哪里知道。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今日逢休沐,凭高且暂闲。
风声初卷野,雨气已吞山。
疾病临觞嬾,尘埃得句悭。
西征忽在眼,河势抱函关。
一朵花开万国春,罗浮梅萼几枝新。最宜交映惟仙品,敢望相投拟故人。
运去六朝销粉丽,文回当代振丰神。倚门桃李知无限,沾洒思分雨露匀。
白若缯初断,红如颜欲酡。坐疑仙驾严,幢节纷骈罗。
物性有常妍,人情轻所多。菖蒲傥日秀,弃掷不吾过。
更无人处帘垂地。珠容百斛龙休睡。只是近黄昏。墙高月有痕。
花将人共笑。无意怜幽草。玉簟失柔肤。何郎得意初。
南山只与溪桥隔。年来厌著寻山屐。卧对曲屏风。淡烟疏雨中。
功成投老去。拚作林塘主。万事不关心。酒杯红浪生。
客游无赖阻重阴,院落萧条径术深。数亩林塘观不厌,一窗风雨坐相侵。
灵虬尚有蟠泥迹,老骥宁无越块心。多谢西家贤太守,相招乐饮费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