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风作恶晚犹寒,征雁一声云汉閒。归梦暗随天际月,清辉皎洁满关山。
猜你喜欢
清笳声咽思裴回,漠漠凝云冻不开。寒入貂裘眠不得,通薪馀火拨成灰。
山川近淮秀,风雨向秋急。初为空旷游,顿喜清凉集。
鸣蝉断复续,沙鸟飞还立。平生耽胜事,未暮俱可及。
年来老倒觉痴顽,振作丛林岂等闲。
珍重贤侯休更问,且容懒散卧云间。
年在桑榆身大同,吾今
拜官从秘省,署职在藩维。多故长疏索,高秋远别离。
天寒泗上醉,夜静岳阳棋。使府临南海,帆飞到不迟。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在古典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从楚辞《渔父》起,多不胜数。古代诗人常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居住地。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住处,觉得找到了自己追寻的理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有清泉明月,有隐逸高士,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更是心惬神怡了。诗人描写对蓝田溪的喜好,层层推进,“况此隐沦处”,意为更加“忘归”,继而以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进一步说明隐沦处的美好。
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隐处的好,就在于这里“清”、“明”、“静”,作者将这些意念以特有的景物予以编织,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景。
诗的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诗人与渔者宿,并不是因为旅途无处可栖,而是清夜长谈,得到了知音。谈论之中,渔者飘然物外的情怀,千里沧洲的乐趣,使自己心向往之。“白云心”,用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意,就如柳宗元《渔翁》中写“岩上无心云相逐”以喻隐者之意一样。“沧洲趣”,即隐居水边之趣。沧洲,滨水的地方。古代常作为隐士的居处。诗人与渔者同宿,纵谈隐居之道,遁世之乐,不觉野火烧尽,东方破晓。可见两人通宵煮水烹茗,畅谈不休,其乐融融。
最后两句写与渔者不忍分别之情。诗人为此时分手如飞禽各栖其枝而叹息,不知何时再得相遇,惆怅不已。由此又将与渔者宿的感情推进一层。
古代诗词中写隐士多写不遇。隐士隐姓埋名,遁世避居,要写时往往“以影写竿”,如唐代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宋代魏野的《寻隐者不遇》等等。
如要写相遇之人,多写渔者、樵者、耕者,而很少如钱起这样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钱起这样写,增强了人们对隐者的生活与情志的真实感,同时从诗人吐露的与渔者同宿的投契、眷念上,表现了他的胸襟。
青域毕夫子,矫矫负灵植。清毓萌水源,秀挺黉山色。
初司云间理,继拜爽鸠职。平反照覆盆,凛冽剪荆棘。
秦晋多奇竖,囧卿膺内秩。经济固难量,心计尤超轶。
再帅东诸侯,海外渡玉粒。关宁挟□温,东江亦足食。
六师欢未央,距曲跃唱拍。到处能不朽,秦松与汉柏。
八座领留计,休休类无识。目击庾藏空,三疏抒忠赤。
劳薪愤懑深,谢客饵芝术。参冲旦晚间,弃掷如遗迹。
竹溪六逸堂,可霍忧时疾。大清小清流,聊以资嗽石。
奠折补缺手,岂容拥云息。蓝璧竟夕辉,终为良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