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瓮牖近山巅,人言阙短垣。聊须安虎落,未免伐龙孙。
留路依松罅,埋椿避石根。从今有来客,道得始开门。
猜你喜欢
苍苍竹林寺,杳(yǎo)杳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杳杳: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不识烦恼是菩提,净华生淤泥。人来问我若何为,吃粥吃饭了洗钵盂。
清兴健篮舆,游迹随蜡屐。一往寒烟生,其上列松柏。
空山落叶深,没尽青芝迹。云是冷泉亭,清泉流白石。
泠泠绿玉寒,蔼蔼苍烟积。碎作琉璃声,泻落石罅窄。
画屏青巉巉,倒影浸石壁。缅怀香山翁,登临忆畴昔。
游者信如斯,美人一水隔。濯罍盛冷云,扫叶烹玉液。
坐久万虑捐,茶烟具空碧。
跸路芜深四十年,翠华光动旧山川。铸成精铁笼车毂,割与流苏饰马鞯。
迅鼓犪皮驱涿野,还罗豹尾侍甘泉。馆豳营雒非常计,七誓雄规日丽天。
望远云凝岫,妆余黛散钿。
缥囊承晓露,翠盖拂秋烟。
向慕非葵比,凋零在槿先。
才供少顷玩,空废日高眠。
红尘满马三回到,青嶂迎人万叠开。
却被野僧相顾笑,区区还是旧时来。
阶下青苔砌上莎,春深烟雨自相和。幽兰生在空山里,纵有清香柰尔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