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离了峨嵋别五台,倒骑白额下天台。
松间石上梦中梦,唤得闾丘太守回。
猜你喜欢
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彼此不关防,何妨打觉睡。
留春不住,费尽莺(yīng)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pí)琶(pa),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想留住春色却留不住,黄莺儿费尽唇也说不服。满地里落花凋残像彩锦染了法污,原来是昨夜南园遭到风雨凌侮。
小怜她初抱琵到始弄,晓来情思绕游天涯。不肯委身画堂朱户,只愿像春风里综放的自在梨花。
本站。
南园:泛指园囿。
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善弹琵琶,这里泛指歌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今朝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象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如今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归去来兮意趣长,幽居远隔水云乡。花粘石几吟诗笔,风度溪房煮药香。
把酒有时思太白,下车何日见元方。云萍暂聚还分散,可是先生铁石肠。
城上高楼俯樾丛,山光隐映画图中。总无竞秀千岩逼,却有寻芳一径通。
天入中原形具美,地临三辅势偏雄。郁盘灵淑知无尽,长为皇家壮镐丰。
久客意何如,别时春水初。犹闻离洛浦,未答入关书。
病榻留僧舍,归魂到我庐。无坟生宿草,此恨恐难除。
人身配两仪,至和乃无愆。运行一差忒,百疾从兹缠。
智人善保养,调摄归本然。曰予昧斯理,情欲不自宣。
内感仍外伤,水火相凝煎。形神几巳离,荣卫失其源。
匪藉汤剂勋,胡能苟偷安。誓将更生日,保身如临渊。
上以奉遗体,下以全天年。
不将褒鄂画淩烟,飒爽英姿尚凛然。一语冲君冠上发,有人降表写龙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