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木兰枝密树仍高,堂下花光照节旄。
列鼎重茵歌舞地,金章同色使君袍。
猜你喜欢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fú)云堆上祝明妃。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
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本站。
弯弓征战:言木兰代父征戎,勇敢善战。“梦里”句:言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
拂云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明妃:指王昭君。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绝句写得很有特色,一没有引用典故,二没有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冬风吹草木,亦吹我病根。故人久不来,冷落如丘园。
聃龙与摩诘,吁叹非不闻。顾惟年少时,未合多忧勤。
风钟远孤枕,雪水流冻痕。空馀微妙心,期空静者论。
太微启灵宇,紫殿含祥风。圆光昭无外,梵气来冲融。
仙人鱼鳞次,羽葆朝当中。离罗郁萧台,缥缈浮太蒙。
泰阶平六符,文昌位三公。北斗运元化,轩辕成岁功。
稽首玉陛下,逍遥乐无穷。
孟冬十月,王师振旅。旌旗扬天,鞞铎万舞。橐驼騊駼,不知纪数。
犀毗黄金,跪而衔组。归马华山,放牛桃林。大酺三日,黔首欢霪。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薄俗山川异,穷边井邑空。桂林冬少雪,茅屋夜多风。
不寐愁闻柝,无家信转蓬。长怀戢奸宄,随处问疲癃。
苇岸逢残雨,河桥对暮流。停鞭一怅望,客思暂夷犹。
枫叶满江色,夕阳终古愁。遥怜君亦苦,不共故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