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渡马危桥立,村鸡暗树号。星稀白水阔,雾重黑山高。
外物谁能必,人生会有劳。鹍鹏终变化,早晚借风涛。
猜你喜欢
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shà)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yān)脂(zhī)坡雨。
〔幺〕说宣和锦片繁华,辇(niǎn)路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人生能居住在开封古城,真是一大幸事,你看那几位白发老头,谈笑风生,快乐何似。他们中有的人祖上五代都生活在此,过惯了京城的安稳日子。老头儿们闲话起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城花团锦簇,繁华之至。
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人们都涌上御街去观赏灯市。从马行街直转至州桥,处处火树银花,耀如白日;更有几处灯楼格外壮观,坐落在那著名的大相国寺。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鹦鹉曲·夷门怀古
夷门:战国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东城门,后遂成为开封城的别称。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园囿,位于今开封市东南。胭脂坡:唐代长安地名。
宣和:宋徽宗年号,即1119年至1125年。辇路:天子车驾常经之路。此指汴京御街。马行街: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名。州桥:又名汴桥、天汉桥,在汴京御街南,正对皇宫。相国寺:原为北齐建国寺,宋太宗朝重建,为汴京著名建筑,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
起句“人生只合梁园住”,是模仿唐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纵游淮南》)的故作奇语。接着,以“几个白头父”的闲谈和回忆,来支持这一结论。这其实就同唐诗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样,表面上是抚今追昔,实质上却充满了年光飞逝的沧桑之感。
上片出现了“胭脂坡”的地名,这原是唐代长安城中的一处所在。作者移入“夷门”,正是为了影射出此地在北宋时期作为全国都城的事实。同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曲中强调“他家五辈风流”,这“风流”无疑是属于宋代汴京的全盛时期。换句话说:“白头父”们是在演说和追念前朝,他们虽不是遗民,但父祖辈对于故国的爱国情感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这在元代是忌讳的,所以曲中的“快活煞”三字,只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
白头父谈话的主题是“说宣和”,而且着眼于其时的“锦片繁华”。作为具有典型性的例证表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观灯。北宋汴京的元宵灯市,是天下闻名的,其时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金吾不禁,连大内前的御街,也任由百姓和行人来往观赏。“辇路”、“马行街”、“州桥”、“相国寺”……“白头父”们如数家珍,表现出强烈的缅怀和神往。“宣和”是“靖康”前的年号,也就是宋徽宗在禅位做太上皇前的最后几年,下距北宋的灭亡已近在咫尺。老父们对他荒政失国的过失未予责备,却津津乐道他在元宵灯节的与民同乐,并以此作为“人生只合梁园住”的一则论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汉族百姓的民族情绪。“锦片繁华”在作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诗人“夷门怀古”的用意与心情,可以想见。
极乐三军士,谁知百战场。无私齐绮馔,久坐密金章。
醉客沾鹦鹉,佳人指凤皇。几时来翠节,特地引红妆。
昔君筑墩当近林,种桐十载期制琴。今君筑墩向远壑,移石千山期得璞。
晨昏来往两墩间,功名富贵皆等闲。有时哦诗石上坐,有时拂轸桐阴弹。
凤凰枝老秋萧索,却傍云根事耕凿。琅玗个个拂云长,玉屑霏霏逐风落。
一溪流碧弯半璜,泉声琮琤鸣佩珰。山含辉兮木含润,人言此地如昆冈。
琼枝奇树罗阶砌,夜深疑有白虹气。蓝田餐法曾试无,北平种子应生未。
我家城西君城东,梯云石磴远相通。别来茫茫隔烟海,置身远在群玉峰。
何时对子卢胡笑,把酒同烧磊磈胸。
朱公示我断墙老树图,石公索我断墙老树诗。之二人者我所思,之二物者我所知。
一在极乐寺,一在太清观。鸡林宰相购真形,龙门太史作合传。
此墙此树诚无双,突兀一堆空一腔。后墙彼树遍天下,不断不老不诗画。
独不知筑墙为某年,种树是何意。亦不知先筑墙,后种树,何在南城太清观,何在西门极乐寺。
墙如残碑树如枯柴,墙断若坐,树老而卧。客之来兮秋凉,揽风景兮断肠。
㡠丹青兮韵宫商,合则双美兮离则两伤。蓬莱清浅须弥小,呜呼墙断树亦老。
是墙是树有绝期,非墙非树无尽道。无有墙树无有诸烦恼,胡为画之题之不肯休。
一墙一树名一愁,宿泥剥剥鬼所谋,孤根盘盘匠所仇。
屐齿不到风马牛,烟花点缀虫雕锼。咄嗟乎嘻吁,铁围山,拦不住。
红桑花,种何处。神仙换劫佛灭度,如是因缘不知数。
一为极乐寺中墙,一为太清观里树。此际无情似有情,此时有句如无句。
若云面壁来,何不乘槎去。
淡烟疏雨杏花天,回首春光又一年。月桂香中方并驾,岭梅阴里竞扬鞭。
觉来始悟他人梦,着罢傍观国手先。一动静间知造化,吟情浑寄柳丝边。
长记涪翁旧有言,太平清老世无贤。
而今一见高台面,遗烈真能赖得传。
旌旄朝至未安营,夕见妖氛蚁附城。自击鼓鼙亲率战,能教妇孺尽持兵。
挥戈共效田横死,结草难回魏颗生。南八乞师终不应,睢阳千古恨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