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朝宫阙已陵夷,南渡衣冠更乱离。误国始知金匮册,蒙尘空叹翠华旗。
龙争虎斗中原破,海倒江翻万古悲。犹是曹时歌舞地,风尘今日泪还垂。
猜你喜欢
斑(bān)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xiāo)湘(xiāng)深夜月明时。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参考资料:
1、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4页.
2、亦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唐五代词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36页.
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潇湘神》,一名《潇湘曲》。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潇湘神,即湘妃。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在词人的笔下,斑竹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着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全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但却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战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余地。
春归数十朝,八九不暇出。萌芽日夜发,百觜竞撑突。
驾言谒仙祠,古像怀彷佛。白鹤来何时,苍桧暮萧窣。
云霞断人世,往事已荒忽。解缨濯泉流,深澈几照骨。
毛寒不敢视,下必有神物。昔人斯徜徉,音影讵磨没。
嗟予质污下,见亦被呵咄。仰惭逍遥游,未忍尘土汩。
时须挹高风,为我一吹拂。
十年灯火卧松庐,肯羡题桥驷马车。掌上风云三尺剑,胸中星斗万言书。
江亭晚酌曾同醉,帝苑春游未可虚。早入承明须献赋,汉廷争见马相如。
驱车直渡滦河水,千里青山半月程。自信文章当世用,人言书剑到家荣。
上林久已称司马,宣室终须召贾生。料得凤池春色满,柳阴立马共听莺。
骏马风翩翩,青袍日杲杲。今日沙溪滨,明日长安道。
念当远暌离,一樽共潦倒。君怀冰玉才,壮志凌苍昊。
今皇尧舜仁,八荒育襁褓。君宜识此意,作事戒草草。
宁陋勿伤妍,宁拙勿伤巧。立勋贵及时,腾声苦不早。
伫看徵书下,山林慰衰老。
上印归来卧荜门,此心炯炯向谁论。平生疏拙真天赋,此去安閒尽主恩。
旧识愧真为我累,近知凡百丧吾存。好来同习菁山隐,白发仙臞两弟昆。
红紫纷争先,酴醾分甘晚。谁栽群玉府,童童翠张幰。
华共芸芬香,韵随官逸远。奚用燃青藜,端能照书苑。
先生海上归,平步到蓬巘。招邀饮醇酎,刚肠出清婉。
遥思吴宫魂,故作楚辞挽。勿为花所留,兴尽要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