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六翮从风彼一时,青山如昨照须眉。扶筇可是当年者,扛笔亭头更写诗。
猜你喜欢
花敛容,柳刷翠。扇薄欲裁纨,佩香思剪蕙。桐英寂寂沉寒波,粉绿猗猗日影多。
六街烟花净如扫,千年古血生青草。
宿云散洲渚(zhǔ),晓日明村坞(wù)。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参考资料:
1、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2、霍松林,霍有明.《唐诗精品(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09:133-134
宿云:昨夜就有的云。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村坞: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予:我。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宾:指眼前景。主:作者自指。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读这首诗时,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读出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潇湘一望白云长,梧叶苍山似故乡。月色满空间夜漏,渔歌几处彻秋霜。
可怜最是婵娟,遭时沦落如蓬梗。过庭续句,竟成谶语,何堪追者。
十色蛮笺,七弦筝柱,闲情自领。算爱才不少,骚人墨客,终莫慰、青楼恨。
去锦城东差近。是太和、薛涛古井。五云深处,昌蒲一碧,萧萧摇暝。
访古人来,登高凭吊,伤心薄幸。问桃林何在,年年杜鹃,只余悲哽。
远雁悲鸣,哀蝉暗咽,销魂齐作秋声。画角城头,斜阳冷带鸦声。
怕听荒村落叶,近黄昏、古寺钟声。长亭外,有粘天衰草,响送车声。
漫向门前问卜,但计程窗下,敲断钗声。檐铁铮琮,小楼前后风声。
邻家又催刀尺,捣寒衣、一片砧声。黄花瘦,捲帘人、微褪钏声。
水精宫中春己深,雕鞍游骑蹋湖阴。金丸不打返哺乌,彩笔自写孤飞禽。
明窗棐几光相映,吮墨含毫清昼静。王孙不归春草生,鸥波万顷兼天净。
兰桨昨同游,今日下楼无力。嗔我凌晨来早,道不曾将息。
欢容惨黛霎时并,此景最难得。别有神方持赠,为清明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