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山写苍润,笔笔骨胜肉。出力露锋棱,而不病老秃。
双涧分飞流,怒与众石逐。东涧势尤峻,劲折如转毂。
盘辟磴道中,恰与西涧扑。探之源深深,屡上山屡复。
云白径微分,石青气自馥。此中大有人,经声出茅屋。
猜你喜欢
秋云抱雨意,欲吐未能畅。变灭四山间,山山争殊状。
一山横而趋,如与尘世障。逶迤樵径转,四山拱相向。
蓦入与云争,迥出云之上。一身著虚空,悄焉心胸荡。
氛氲木犀香,随云遍空涨。香空浑相合,何处辨真妄。
山虚灭众闻,一磬戛空翠。数转般若台,知是散花地。
老松作龙飞,一一鳞甲弃。遗形犹攫拿,商猋落清吹。
无著野云姿,不尽溪水意。活脱此心妙,以受烟霞媚。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5
凉月:新月。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三日:三天。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谢客怜高会,西池春草生。谁知深洞里,还共听新莺。
万里青冥一鹗秋,山川应待子长游。莫惊素发催垂领,早见朱衣暗点头。
锦带吴钩心独壮,牙签玉轴志先酬。师门藉藉高风在,立雪英才旧姓游。
左予顾兮骋怀,下方忽兮云开。坐商谣兮击石,见双鹤兮飞来。
门下三千各自矜,频弹剑客独无能。
田文不厌无能客,三窟全身果有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