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每到楼中忆沈郎,碑间文字烂生光。
四时山色藏烟雨,两派波光下夕阳。
湛辈仅能登岘首,召南元自爱甘棠。
英流已远空追想,附骥犹堪托短章。
猜你喜欢
恰春朝,又秋宵(xiāo)。春花秋月何时了?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月残花落(lào)。
春朝刚过,又到了秋宵时节。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鲜艳美丽的花儿到了季春时节,色彩逐渐消退;每月十五过后,月亮就不再显得那么皎洁。月残花落,实在令人伤感不已啊!
参考资料:
1、李志敏.元曲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235-237
拨不断:曲牌名。又名“续断弦”,属双调宫曲调。此调流行于南宋和元代。全曲六句,基本句式为三三七七七四,押三平韵三仄韵。恰:才,刚刚。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三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季春时节。消:消失,减退。落:零落,凋谢。这里是韵脚。
此曲由叹时光流逝之迅疾而生“月残花落”之深慨,抒发了一种老大无奈的伤感情绪,自叹亦复叹人。春花易逝,秋月无常,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与世事的伤感心理。作者巧妙自然地借用李后主之《虞美人》词结合自己眼前的情与景,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和人情世故的不平和不满之意,流露出他对仕途坎坷的愤懑与悲哀之情。若就诗意看,无非如此,似不足誉扬。但就内容表现而言,此词有一种令人感到似浅似深,似熟似生的效果。浅者,是因为“诗里落花,多少风人红泪”,人们已经见得很多了。而月残花落虽相似,各有心酸各有情。王和卿的这首小令从头到尾,春花秋月一路写去,别无一点“人事”的描述,其意旨归趣显得含蓄不明,这就不禁令人产生似熟还生、似浅还深之感,并由此而生吟咏的兴趣、索解的心理。
若就律艺方面而言,这支小令六句六韵,由“春”、“秋”而衍“花”、“月”,然后似轱辘蝉联而下,一脉贯通。曲中“春”字、“花”字、“月”字各出现三次,“秋”字出现两次,春、秋、花、月,反复吟唱,造成一种宛转流畅、回环往复之美。在全曲短短三十一字中,两用对偶,一为工对,一为流水对,整饬中又富于变化,显得和顺谐畅。同时用典自然浑化,若出己手,这一切却又使得它流光溢彩,具有了不可或缺的艺术价值。
生活在金末元初的王和卿,散曲作品并不多,既有滑稽调侃,粗俗嘲谑之风,也有空灵之作,如这首小令。但无论哪类作品,皆颇具特色。其题材、风格之多样,也可以说预示了元代散曲多元发展的端倪。
恰一夜、雨收濛絮。清到南轩,见山窗户。掠水捎烟,燕雏轻俊,已如许。
学人憔悴,算只有、芭蕉树。捲恨不成花,孤负了、东风来此。
帘暮。向晚香寒处。闷把残葩细数。朱楼望远,应懊悔、金鞭轻付。
念乡园、已入梅天,央鸠舌、催晴作主。莫多放暗阴,蒸黦绣衫红缕。
日毂始巡幸,风伯前汛扫。宸衷自警畏,廷论各至到。
黼饰资旧臣,优渥发新号。四方听纶綍,千载仰训诰。
言归玉堂署,送别龙庭道。恋阙信马行,及门闻鹊噪。
信矣劳物化,忧襟未能整。薄言遵郊衢,总辔出台省。
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时菊耀岩阿,云霞冠秋岭。
眷然惜良辰,徘徊践落景。卷舒虽万绪,动复归有静。
曾是迫桑榆,岁暮从所秉。舟壑不可攀,忘怀寄匠郢。
轺车忆下午桥庄,痛饮醍醐月正霜。白发我犹歌偪仄,青山君已定行藏。
滏河春雨骐驎浴,行坞秋烟薜荔香。满眼干戈凭问讯,金台客老意苍茫。
或偃虚斋或在公,蔼然林下昔贤风。庭前有蝶争烟蕊,
帘外无人报水筒。行药不离深幌底,寄书多向远山中。
西园夜烛偏堪忆,曾为题诗刻半红。
寒儒赖有雪映,贫女那无绩光。
千眼今依佛阁,重瞳昔侍舜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