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江滨,湘江滨,兰红芷白波如银,终须一去呼湘君。
问湘神,云中君,不知何以交灵均。我恐湘江之鱼兮,
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
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千年波底色如玉,
谁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题贡上国。贡上国,
即全胜和璞悬璃,垂棘结绿。
猜你喜欢
物性畏剽刭,人情忌孤蹇。兰以香就焚,膏因明自减。
洁躬能取尤,高才终见远。郑卫登中堂,韶英听斯缓。
溷流趋靡靡,谁复察区款。灵均多遗悲,渔父有先见。
皎皎明月珠,溘矣沈湘沅。至人执元枢,俛仰能自遣。
无为以为宝,随时任舒捲。
我住难期夏,君归岂待秋。
投章同缟带,共敝愈轻裘。
浩浩群属玉,阴阴黄栗留。
叙行如有寄,伺处觅孤舟。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在古典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从楚辞《渔父》起,多不胜数。古代诗人常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居住地。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住处,觉得找到了自己追寻的理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有清泉明月,有隐逸高士,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更是心惬神怡了。诗人描写对蓝田溪的喜好,层层推进,“况此隐沦处”,意为更加“忘归”,继而以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进一步说明隐沦处的美好。
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隐处的好,就在于这里“清”、“明”、“静”,作者将这些意念以特有的景物予以编织,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景。
诗的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诗人与渔者宿,并不是因为旅途无处可栖,而是清夜长谈,得到了知音。谈论之中,渔者飘然物外的情怀,千里沧洲的乐趣,使自己心向往之。“白云心”,用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意,就如柳宗元《渔翁》中写“岩上无心云相逐”以喻隐者之意一样。“沧洲趣”,即隐居水边之趣。沧洲,滨水的地方。古代常作为隐士的居处。诗人与渔者同宿,纵谈隐居之道,遁世之乐,不觉野火烧尽,东方破晓。可见两人通宵煮水烹茗,畅谈不休,其乐融融。
最后两句写与渔者不忍分别之情。诗人为此时分手如飞禽各栖其枝而叹息,不知何时再得相遇,惆怅不已。由此又将与渔者宿的感情推进一层。
古代诗词中写隐士多写不遇。隐士隐姓埋名,遁世避居,要写时往往“以影写竿”,如唐代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宋代魏野的《寻隐者不遇》等等。
如要写相遇之人,多写渔者、樵者、耕者,而很少如钱起这样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钱起这样写,增强了人们对隐者的生活与情志的真实感,同时从诗人吐露的与渔者同宿的投契、眷念上,表现了他的胸襟。
一别同袍友,相思已十年。长安多在客,久病忽闻蝉。
骤雨才沾地,阴云不遍天。微凉堪话旧,移榻晚风前。
当年春榜首传名,对御如君有几人。
马首今何适,萧然爱此身。夏霖迁古道,秋色佐归人。
稍觉黄沾柳,时看白点蘋。任它风雨态,不解令伤神。
夜郎城裹叹途穷,赖有西楼著此翁。
溪鸟孤飞寒霭外,野人参语夕阳中。
苍天可恃何曾老,白发缘愁却未公。
俗态十年看烂熟,不如留眼送归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