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坐床难稳露蝉新,便作东西马上身。醲酒却输耽睡客,
好山翻对不吟人。无多志气禁离别,强半年光属苦辛。
箧里篇章头上雪,未知谁恋杏园春。
猜你喜欢
采苓(líng)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wěi)言,苟亦无信。舍旃(zhān)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fēng)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攀山越岭采茯苓啊采茯苓,那苦人儿伫立在首阳山顶。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不要信啊没有一句是真情。干脆抛弃它们吧抛弃它们,切莫信以为真清者自然清。那些造谣生事的长舌妇们,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攀山越岭采苦菜啊采苦菜,那苦人儿寻到首阳山下来。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你不要自乱阵脚参与进来。轻轻拂去它们吧拂去它们,切莫信以为真真相终大白。那些流言蜚语的制造者们,一无所得枉费心思空挂怀!
攀山越岭采芜菁啊采芜菁,那苦人儿转到首阳山之东。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最好堵上自己耳朵不要听。不要太在意它们吧别在意,千万别听雨是雨听风是风。那些以造谣传谣为乐的人,能得到什么最终两手空空!
参考资料:
1、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39-241
2、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41-143
苓: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为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苟亦无信:不要轻信。苟,诚,确实。舍旃: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无然:不要以为然。然,是。胡:何,什么。
苦:即所谓的苦菜,野生可食。无与:不要理会。与,许可,赞许。
葑:即芜菁,又叫蔓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从:听从。
这是一首劝诫世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歌。此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
此诗三章,先后告诫人们对待谣言要有三种态度“无信”、“无与”、“无从”。“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意思是说,首先要认识到它不可信,其次要不参与传播,第三要不能听信折磨自己。语意层层递进,从而强调伪言之伪。接着诗人又用“舍旃舍旃”这个叠句,反复叮咛,进一步申述伪言的全不可靠,要舍弃它们,不要信以为真,因为这世道很复杂,人心不古比比皆是,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之事不绝如缕。至此,诗人所要申述的“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理念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无须再说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那么伪言也就没有市场,制造伪言的人也无立足之地了。故此诗人在每章的结尾用“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诗,表明造谣者徒劳无功。
劳农今喜复南辕,夹道扶携亦笑諠。县尹庶几无疾病,山人迎送耐频烦。
芼葱汤饼聊堪饱,出瓮春醪半带浑。惟有为民真实意,异时陈迹付公言。
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
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
壮夫慷慨吴楚游,飞虹浩气湖天浮。我欲从之滞衰骨,风流美事输先筹。
束书腰剑觞高楼,北风日夜吹兰舟。片帆望迷残雪浦,孤鸿声断沧烟洲。
寒梅三弄出淮水,黄鹤一跨轻扬州。得鱼沽酒风月阔,閒云远水情思悠。
丈夫宏图岂鹿豕,乾坤胜概开雄眸。雪涛澎湃江千里,芙蓉秀削峰峦起。
海头怒激子胥潮,桥边苔老黄公履。江山人物尽繁华,黄金紫玉何足誇。
收来图画寸心曲,赋拟班张五色葩。剡溪尽兴一返艇,锦城虽乐终还家。
椒盘迟尔起颂花,华灯焰焰醺紫霞。春宵客梦惊天涯,悬河慰我卧游赊。
清玄道士骑黄鹤,曾向春班趁早朝。香动螭头云气暗,路回龙尾佩声遥。
还山去采泉中玉,洗耳终亡树上瓢。闻说淮南招桂隐,渡江明月听吹箫。
石磴巍峨捉膝行,行时不觉看时惊。
纵教良匠描难就,自是天工造化成。
倦听衙官报两衙,出门山水即吾家。
浅深碧绿湖田稻,浓淡红黄野岸花。
草草人生知有限,悠悠客恨自无涯。
凉颸特为驱袢暑,白鸟青天万里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