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仙洞气寒龙送雨,瑞莲香冷水生风。烦襟销尽梯云去,见远楼前色入空。
猜你喜欢
茅檐小屋对青山,只有渊明一味闲。
手把黄花玩尊酒,宛然风味义熙间。
上人人天师,翻经了三藏。能参真实义,一洗庸愚障。
桐城方先生,可否素不妄。颇闻高僧传,结构烦哲匠。
先生既归老,余亦就闲旷。师意独勤勤,杖策时相访。
朝来出锦囊,小现菩提相。松风一何清,水月光宕漾。
妙明不染心,幻影证无上。方耽禅味深,忽骇文澜壮。
恍若韩昌黎,破格赠文畅。感旧增欷歔,抚卷独惆怅。
夜雨声涔涔,添我秋池涨。泼墨洒云烟,为师作供养。
三五良宵月满廊,清辉皎洁出东方。问渠哪得明如许,只为遥承旭日光。
春开冬开岩下花,朝虚暮虚溪里家。白帽渔郎衫色瘦,青裙樵女髻鬟丫。
为爱鳌峰胜,灵洲阁影蟠。东南观欲尽,天地若为宽。
云树闲清昼,江帆乱激湍。山川迂岁月,风雨又凭阑。
昔饮江南酒,刘郎鬓未华。无依怜晚岁,死贼痛全家。
梦隔泉台久,魂归故国赊。与谁山下路,同折冻梅花。
落梅庭榭(xiè)香,芳草池塘绿。春恨最关情,日过阑(lán)干曲。
几时花里闲,看得花枝足。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
“日过”句:南朝乐府《西洲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此句化用以表怀人之情。
“几时”二句:花里、花枝之花,都是喻人。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春日思家之词。叙述上,曲折穿插,错落有致!所抒情感,强烈真挚,而且呈现出起伏跌宕的变化。
开头两句写春景:梅花初落,庭榭之间余香犹存;芳草已长,池塘岸边一片新绿。这一派园林春景是怎样被主人公关注的呢?说到这里,此词叙述方法上的特点就显示出来了。“春恨最关情,日过阑干曲”,这两句看似平易,其实它所表达的内容却是相当深入,相当曲折的。首先说“关情”,情之所钟,倾心关注。为什么关情于春景?对于游子来说,春景引发春恨,春景越鲜明、越绚丽,春恨也随之越浓烈、越深沉。这春恨,就是离别相思之恨,而此词的突出特点就是写出了这春恨由萌生恨到发展的时间进程。“日过阑干曲”,每日每时的行经园中曲阑的时候,主人公都在留心地观察春天的消息,梅花的开落、景色的种种变化,都时随地地收录在了他的记忆之中。也就是说,主人公是眼看看暮春天这个引人恨事的季节一步一步来到了人间。如今刚刚到早春的时候,梅香未散,芳草乍绿,已经让他“春恨最关情”了——不待言者,接踵而至的“春老”、“春归“,亦即草长莺飞、落红狼藉的景象,又将使我们的主人公更何以堪呢?上片四句,暗中交代了春来春去的时间流程,同时也说明了春恨滋生与蔓延的轨迹,从而把这个“春”字写活了,引人沉思遐想,而且情不自禁地发出“元应叹息”的无限感慨,这种写法,当然是生动、深刻而且是传神的。下片则放言夸张,极力宣泄主人公的春恨。由于种种羁绊,尽管他对春光及其关情,却连看花的闲暇都没有。于是“看得花枝足”就成了他的急切要求。当然,词里所写只是喻指,及至点出“思家”二字。才算把全词的题旨挑明,实际是他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