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朝光如飞犹尚可,暮更如箭不容卧。犍为穿城更漏频,
一一皆从枕边过。一夕凡几更,一更凡几声。
青春枉向镜中老,白发虚从愁里生。曾窥帝里东邻女,
自比桃花镜中许。一朝嫁得征戍儿,荷戈千里防秋去。
去时只作旦暮期,别后生死俱不知。风惊粉色入蝉鬓,
愁送镜花潜堕枝。前年因出长安陌,见一女人头雪白。
日中扶杖憩树阴,仿佛形容认相识。向予吁嗟还独语,
曾与君家邻舍住。当时妾嫁与征人,几向墙头诮夫主。
花开叶落何推迁,屈指数当三十年。眉头薤叶同枯叶,
琴上朱弦成断弦。嫁时宝镜依然在,鹊影菱花满光彩。
梦里长嗟离别多,愁中不觉颜容改。叹息人生能几何,
喜君颜貌未蹉跎。因君下马重相顾,请奏青门肠断歌。
猜你喜欢
阴阴江树绿如帷,春尽天涯送客归。芳草独迷蝴蝶梦,落花先遣伯劳飞。
风回极浦孤帆转,月出平沙远火微。曾几别离成老大,途穷心事莫相违。
呢喃燕语。共诉春归去。春去从他留不住。落尽枝头红雨。老翁袖手优游。闲愁不到眉头。过了麦黄椹紫,归期只在新秋。
洒洒落落五十年,一句不说祖师禅。妙喜堂中正法眼,等闲灭在瞎驴边。
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巢成不生子,大义当乖离。
江汉水之大,鹄身鸟之微。更无相逢日,安可相随飞。
惠风泛清澜,琼树皎堪餐。有美金吾彦,彯缨袭蕙兰。
笑操吴语涩,醉解越罗单。一奏移情曲,扁舟怅渺漫。
昨日十分春,今朝几聚尘。
可怜傍辇者,有愧坠楼人。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juàn)。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jiān)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一个春季没和西湖谋面,怕见外边这花香日暖的春天。窗外的雨应和着我的泪水,挥动着我手中的笔管吐诉情感,心中的思念那么长,信笺却这么短,我怎么能够把话说得完。
懂得我心的只有这雕梁上的春燕,飞来飞去地与我相伴。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
一春不识西湖面:指整个春天自己都独居房中,未去欣赏西湖春景。翠羞红倦:湖面上叶密花谢,春意阑珊。湘管:用湘竹做的毛笔。
上片先从春游说起。我们的女主人公因为良人离家远行,无心绪去风光旖旎的西湖春游。“一春不识”,涵盖了整个一个春天都未出游;而“不识西湖面”则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红倦”乃“羞翠倦红”之意。这位少妇本来是花容月貌可以与绿叶红花匹敌的,但因心绪不佳,面色无华,因而羞见绿叶,倦赏红花。这是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心情。
接下来。词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面表现她的情绪:“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在下着霏霏细雨的窗前,这位少妇在给良人写信,她含泪摇着笔管将自己的情思倾吐在纸上,然而意长笺短,言不尽意,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略表一二。这里的“湘管”是指笔管乃由湘妃竹所制。相传大舜南巡不归,其二妃娥皇、女英(帝尧之二女)日夜哭泣,泪洒于竹,竹尽成斑。因而“湘管”也包含悲苦、垂泪之意。“雨窗和泪”已够悲矣(天泪与人泪合一),再加之湘妃之泪,三泪交融,少妇心境之悲表现尽矣!这是第二个层面。
下片前二句乃第三层面:少妇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这表现了女主人公是寂寞的,空房只有燕子相伴;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是贞洁的,她从不招蜂惹蝶,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只有梁上燕;再者表明孤高的、内向的,她不与凡人为伍,只与紫燕为友,向它倾诉心曲。
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四个层面: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她怨时光的流驶,红颜的短暂,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风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西湖”──“湘管”──“梁燕”──“落花”,词人就是通过这四个意象段,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画出一条具有个性特征和特定情境的人物情感律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