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太皞亦已至,玄冥犹未归。茫茫天壤间,浪阔银山围。
玉龙横梅度,皓鹤漫空飞。白帝有所适,飘飘扬旌旂。
从者一何繁,缟席仍练衣。招邀姑射仙,逢迎广寒妃。
祥耶时令耶,畴能测天机。饥人冻欲死,赏玩理则非。
安得万裘褐,寒者或庶几。愿言均此惠,不知身贱微。
猜你喜欢
君子于役(yì),不知其期,曷(hé)至哉?鸡栖于埘(sh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yòu)佸(huó)?鸡栖于桀(jié),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丈夫服役去远方,服役长短难估量,不知到了啥地方?鸡儿已经进了窝,太阳也向西边落,牛羊成群下山坡。丈夫服役在远方,教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去远方,每日每月恨日长,不知何时聚一堂?鸡儿纷纷上了架,太阳渐渐也西下,牛羊下坡回到家。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
参考资料:
1、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34-136
2、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36-137
于:往。役:服劳役。于役,到外面服役。期:指服役的期限。曷:何时。至:归家。埘: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如之:犹说“对此”。
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有佸:相会,来到。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括:来到。音、义同“佸”。苟:诚,犹如实。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第二章的“不日不月”也是同样意思,有不少人将它解释为时间漫长,是不确切的)。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读者。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全不同。这里有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节奏太快,没有起伏,抒情效果出不来;同时,这画面本身有其特别的情味。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黄昏,在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
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这是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在后世已是难以重复的了。
花外倒金翘。饮散无憀。柔桑蔽日柳迷条。此地年时曾一醉,还是春朝。今日举轻桡。帆影飘飘。长亭回首短亭遥。过尽长亭人更远,特地魂销。
淡云笼月松溪路。长记分携处。梦魂连夜绕松溪。此夜相逢恰似、梦中时。海山陡觉风光好。莫惜金尊倒。柳花吹雪燕飞忙。生怕扁舟归去、断人肠。
县官崇化育,君复一毡青。吾道春回谷,诸生刃发硎。
岷山开浩荡,剑水见仪刑。要使民邹鲁,飞腾迈迅翎。
王门隐者身坎坷,老曳长裾裾婀娜。自言能料一生事,及至干时计常左。
从它惨淡复为谁,即得新诗题向我。雨雪蓬蒿共三径,春色俜伶馀药裹。
浊醪但熟贫亦足,微官才罢病辄妥。胸中㙼块故须浇,乘兴往往无不可。
白眼生成薄禄相,青山合就渔樵夥。赵壹疾邪众所摈,邹阳暗投才应坐。
羡尔悠悠世上情,回头数子殊么么。
花前月下会鸳鸯。分散两情伤。临行祝付真意,臂间皓齿留香。还更毒,又何妨。尽成疮。疮儿可後,痕儿见在,见後思量。
村巷翳桑麻,萧然野老家。
园丁种冬菜,邻女卖秋茶。
啄木矜奇服,牵牛蔓碧花。
一樽虽草草,笑语且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