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嗟嗟千岁姿,不比明堂蒿。肤裁三韩扇,液制中山醪。
皮毛剥落尽,流转到松糕。髯龙脱赤鳞,三日浴波涛。
玉兔持玉杵,捣此玄霜膏。文章有杂碎,肪泽滋煎熬。
殷勤小方饼,裁以鞍山刀。味甘剖萍实,色殷煎樱桃。
辽阳富冬菹,盘餐穷溪毛。巧谋一饱地,齑粉不我逃。
腹中十八公,笑汝真老饕。未忘口腹累,尚似贤蒸羔。
真味苦硬老,家风大孤高。聊将酥蜜供,调戏引儿曹。
多生根尘习,隽永胜珍庖。一舌有多智,无乃绵蕞劳。
人閒无正味,嗜好随所遭。安能知许事,为君续离骚。
猜你喜欢
游人杜陵(líng)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bìn)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我要到汉水以东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为我送行。
他也是宦游之人,无论是行者还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
彼此都是两鬓如秋霜的白发之人了,衰老的容颜依仗酒力才变红。
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分手以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
本站。
杜陵:长安东南的县城。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杜陵北指长安。汉中在汉水东北,故名汉川东。
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
首二句总说送行之事,提出“游人”与“客”双方以及“杜陵北”与“汉川东”两地。“游人”,诗中指宋常侍。“客”,诗人自谓。点明了离别的地点。杜陵自繁华,汉水空悠悠,这两处地名在古诗里经常出现,其符号意义远超过了地理意义。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离情别绪即由此生出。
三四句转而抒情。“去”者,说自己;“住”者,指宋常侍。当此分手之际,不作丈夫的壮词,也不为儿女的呢语,而是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
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秋鬓”,迟暮之年的白发。秋鬓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颜”,衰老的容颜。衰颜本不红,倚仗酒力而始显红润。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末两句写别后相思之意。“别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见意,意谓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乌声、风声,而啼乌声、风声如泣如诉,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别有韵致,情味绵长。
这是一首早期律诗。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联,但前两联之间并后两联之间都失粘;三四句处于颔联的位置上,本该用对仗,却只是两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构成流水对。该粘而不粘,该用对仗而不用,这些都是律诗在演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的迹象。
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
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
眼明无俗物,步蹇有枯筇。
野逸谁能那,悠然西复东?
御苑春何早,繁花已绣林。笑迎明主仗,香拂美人簪。
地接楼台近,天垂雨露深。晴光来戏蝶,夕景动栖禽。
欲托凌云势,先开捧日心。方知桃李树,从此别成阴。
共看玉腕把轻丝,风力蹉跎莫厌迟。
顷刻天涯遥望处,穿云拂树是佳期。
青溪几曲绕名山,秋水渔矶杳霭间。二十年前载酒处,空闻邻笛月中还。
李愿本诗仙。列屋争妍。肯分团扇翠帷边。想见清香凝燕寝,秋水明蠲。
丝繂系兰船。回首江天。浣花春水腻鱼笺。何以报之青玉案,锦字遥传。
可怜铁鹦武,常鸣五更前。愁人抱瞑卧,声声到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