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琵琶双鸽暗凝尘,玉指生疏调未匀。自是经年无曲宴,不愁供奉数中人。
猜你喜欢
雪乳冰糖巧簇新,坤宁尚食奉慈纶。祈年好在斋宫宿,莫遣羊车别院频。
急遣追锋召外家,南宫桃李正如霞。
自从光禄裁宣索,长日从容且赐茶。
御前黄盖进羹汤,玉箸频停不肯尝。应是司农闻水旱,蹙眉时读两三行。
内弟吾乡彦,多才学亦优。几年客京国,那肯谒诸侯。
齐鲁观风过,江湖览胜游。琴樽今未共,回首暮云浮。
为寻佳种几徘徊,手取灵根绕砌栽。孤负重阳时节好,连朝风雨不曾开。
去国登兹(zī)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yàn)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73-774
2、李晖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6-97
3、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40
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目极:指放眼远望。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新年考绩天官日,第一皆传太守名。鸣佩又辞双凤阙,挂帆遥转九江城。
天涯草色绵绵绿,湖上杨花片片轻。还到清湘三月暮,郭南骑马劝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