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侯不愿二千石,西望三巴鬓为白。台中解绶欲生还,御史下堂相苦迫。
荐书空自满承明,紫马翩然辞帝京。河东股肱任尔毁,山人腰骨今殊轻。
却过九折回车地,大笑当时叱驭生。为问君恩竟多少,无烦令伯陈情表。
郫筒酒底东风宽,邛竹杖头明月小。更羡春鸡问寝归,支颐坐对峨眉晓。
猜你喜欢
吴山山下安荣里,陋巷穷居有西子。
嫣然一笑坐生春,信是天人谪居此。
相逢昔在十年前,双鬟未合脸如莲。
学画蛾眉挥彩笔,偷传雁字卜金钱。
相逢今在十年后,鬒发如云眼波溜。
风吹绣带露罗鞋,酒泛银杯淹翠袖。
自言文史旧曾知,写景题情事事宜。
但传秦女吹箫谱,不咏湘灵鼓瑟辞。
暮雨朝云容易度,野鸭家鸡竞相妒。
当时自诧苑中花,今日翻成道傍树。
日闻此语重悲伤,对景徘徊欲断肠。
渭城杨柳歌三叠,湓水琵琶泣数行。
相送出门留后约,暮天惨惨东风恶。
醉归感旧赋新篇,重与佳人嗟命薄。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tí)。
一身虏(lǔ)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pí)。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
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
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3-54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4-196
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虏: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鼓鼙: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鼙,鼓的一种。
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诗歌就从这里开头。“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这两句与《安西客馆中思长安》里的诗句“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都表达了一种独处异地的愁思。“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上句从所见,下句从所闻写边塞上单调而又连续不断的征战生活。当诗人置身于这种生活之中的时候,他就发现,这种生活与作者自己原来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是那样浪漫的。马上颠簸,飘忽无定,乡路迢迢,归家无期,诗人是不可能不时而生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征战生活的厌倦情绪的。从某一方面说,这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的厌倦及对和平安定的眷恋。
诗的最后两句写思念故乡,形之梦寐。“故山”点出“怀”的对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启下句故乡景,用一问退出一“梦”,突出表现了对家乡之不能不时时萦怀。并且,“昨日梦”和今“晓笛”相呼应,反映了诗人之所以闻笛而落泪,并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他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为基础的。写到这里,“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这个题目所点示的几层意思,尤其是贯穿全诗的“怀”字,就表现得十分完满而又含蓄了。
全诗从“早发”落笔,层层写来,宛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十分深沉。
七十四年命幻身,临行动众动群伦。
鸣钟击鼓浑闲事,一点圆明不动真,
咦!擘破乾坤一玄牝,
拿将日影挂林梢。
季夏薄火旻,出游汗徒御。浮云迥生惨,凛然被霜露。
戈甲满道周,行留泣相顾。匈奴为我雠,安能罢遣戍。
往甘三时逸,今征匪秋莫。死地身独任,焉用亲与故。
壮恐当军锋,弱恐弃中路。西邻贾人子,一充嫖姚部。
黄金橐驼装,貤封及千户。瀚海天如赭,彼人曾何睹。
星汉仙槎杳,扁舟乐意关。自能专一壑,何用访三山。
万事无过酒,浮名好是閒。渔鸥堪作侣,竟日每忘还。
手插春风十万条,野香落絮玉摇摇。
黄鹂莫误看花眼,等得南薰雪未消。
吾生本疎庸,不作尘间梦。
屏居万山中,野性颇自纵。
消摇鹰脱鞲,萧散马释鞚。
天寒放麋入,春燠闻鸟哢。
斸药时荷锄,灌圃晨抱翁。
薇生富采撷,橘熟断包贡。
乔松已巢鹤,瘦笔待鸣凤。
回首视世人,真若螘一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