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君平昔弃世,归从此心卜。采药北山阿,诛茅南涧曲。
事佛始解勤,爱书亦不读。昔者甘白简,今何叨荐牍。
纵令借作眉,岂堪下同目。汝意或鸡肋,吾事已蛇足。
终入壶公壶,长伴鹿门鹿。以此无竞心,塞汝有窍欲。
尚愧未忘言,何如坦其腹。
猜你喜欢
鲸豗海翻飞陆尘,铁房孤剑枯紫鳞。
挤排壮士仆不起,天公始自夸为神。
谁令夷路牙枿横,不拔不锄安得平。
长星作彗倘可假,出手为扫中原清。
孔子五十龄,欣然常读易。读至损益时,喟然自叹息。
益者终必损,损者必见益。持盈在守谦,履盛当自抑。
盛衰互相倚,达者贵先识。易理本元元,圣心相合一。
西湖山色最清拔,南高北高雁行列。松声如曲可入琴,云客欲画难著笔。
渡江应有仙真栖,挂单未许顽僧歇。我来干戈喜初平,照眼杜鹃尚凝血。
仲春风渐柔,吹绉半篙绿。窈窕剡口岚,新翠点腰腹,林樾互蔽亏,埼岸屡回复。
饱拽数幅帆,婀娜摆风竹。塔明雉堞围,滩迥鹭涛蹙。
墟烟升为云,皛皛荡晴麓。首延足所经,目玩心向熟。
昔欢无今留,旧梦有新续。青山已几霜,我面何由玉。
萧散缅鼓琴,惆怅戴公屋。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临风迥(jiǒng),城阴带水昏。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走上那万里迢迢的沙漠之路,西行的人们都要经过这座城门。
一次次的出征啊,只是增添着新死者的尸骨,却不见旧死者返回灵魂。
楼的檐角凌风翘起,多么高寒;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一片昏暗。
城门下又有驿使喧呼而过,该是西行远途与吐蕃和谈。
参考资料:
1、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79-280
2、李济阻王德全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58-159
东楼:在秦州城。流沙:沙漠。指吐蕃所居之地。
但:只。征魂:指出征战士的灵魂。
凌风迥:高高地迎风凌空而起。昏:昏暗。声;这里指驿使的传呼声。
驿使:信使,出往外域的使节。节:使节。
“”首联这两句写东楼的位置,是全诗关键所在。正因为西行去万里流沙道者必须经过此门,所以东楼这一普通建筑,才与历史、现实、战争、使节联系在一起。诗人登楼远视俯瞰,战士们从东楼出发踏上征途,路途遥远而艰辛,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
“”颔联这两句写战争、写过去。“新战骨”说“但添”,“旧征魂”说“不返”,可见将士有去无回,而且即使死了也于事无补。此二句写得十分悲惨。多年的征战,使得无数将士献身沙场,横尸荒野,何曾见到他们魂返故园?而今战场又添新战骨,更叫人感到凄凉冷落。这两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至极,表明了诗人对出征在外的战士的担忧和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慨。
颈联承接首联仍然写楼,不同的是首联只写了东楼的位置,描绘的是远景,这两句却写到了东楼的本身,描绘的是近景。“楼角临风迥”,这句写“楼角”,高昂凌风,是多么的高寒;“城阴带水昏”,这句写“城阴”,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低下阴森,一片昏暗,两者构成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让人感觉战乱的凄惨。这两句描写在沧桑变幻城头依旧的背后,令人觉得这座东楼既是历史的见证,照应了颔联对战争的感慨,又是生死莫测的不幸之门,从而引起了尾联——使节出国和谈,但是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是不能预料。
“”尾联承接颈联,再写人事。前两句写的是历史上的战争,这两句写的是现实的使节;前两句虚摹,这两句实写。这几句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过去的将士多半是有去无回,而现在的使节频繁派出,对即将爆发的战争依旧没有遏制作用,不久以后仍将有大批将士如往日一样,去作战送死,表现了战争的无情。
这首诗是杜甫的后期作品,诗人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描绘了在秦州城东楼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对将士的担忧之情。
妇德不外暴,惟节乃著名。懿哉陈母贤,视若毫毛轻。
垂龆侍亲疾,隐恻含至情。幼性且如此,况复罹艰贞。
艰贞求自保,精诚动穹昊。祥光霭兰庭,灵函发幽眇。
昔者航涛江,云山迎我东,击楫誓江神,永托冥冥鸿。
十年桑榆暖,万事马牛风。
迩来愈屏迹,庭户深蒿蓬。
就瓮挹新醅,傍畦撷晚菘。
邻曲或念我,小鲜亦时供。
喟然抚几叹,恨今已龙锺;向使早十年,何媿柴桑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