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丞相仓皇出虎穴,夜半真州鬓成雪。
江南是处万马尘,海上堪挥一腔血。
丈夫变名难变心,此心在宋不在身。
从行少年四五辈,倜傥千秋荆聂伦。
崖山波腥鼓欲死,柴市星寒碧初委。
若使黄冠自北还,犹能赤帜从东起。
仙岩之山郁嶙峋,二百年来日月新。
毋论削迹勤王地,大有衣冠荐芷蘋。
君不见真人奋淮北,金戈立扫毡裘色。
鄂国喑呜表后身,瀛公宛转留遗息。
解道狂胡运已微,只今白羽昼长飞。
铁衣自举石马汗,一夕犛庭转战归。
猜你喜欢
生在龙居最上层,重重碎玉簇孤藤。
灵根旧说宜丹汞,仙种元无到马塍。
风过乍疑吹佩响,日笼还似点酥凝。
三年刻楮成何事,除却天工人不能。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sǒu),沙头坐钓鱼。
甲乙第:指科举考试录取时所评定的等第,第一等为甲第,次等为乙等,应考中式称为“登第”。承明庐:原为汉代承明殿旁屋,侍官值宿所居之屋为庐,后因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临水”之“水”和“江叟”之“江”均指浔阳江,即长江在九江市的一段。
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意即圆满与空虚。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便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诗中江州之贬在诗人心灵所造成的阴影时刻折磨着他,即使临水垂钓时也挥之不去。“忽思”一语正这种心理状态的真切表现。
此诗颔联“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是诗人对前期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情景的追溯,也是对贬谪所受精神创伤的反衬。
那时,他既利用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往往使权贵们闻声变色。这自然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惜好景不长,逝者如流,这种回忆也带有浓浓的苦涩味了。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
可以看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透露也几分达观。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六朝全盛太平时,卜筑东都得自怡。每与真儒论大道,时从国老和新诗。
杯倾绿酒宁嫌浅,车碾青芜不厌迟。莫道千年清响绝,知音还自有钟期。
秀立孤峰一点烟。高台当落日、草芊绵。平原碑坏不知年。
翻前志,于蔿事犹传。
景物暮萧然。飞鸿云外堕,啄空田。戍笳羌笛总惊眠。
携风袖,谁更拂清弦。
松石真佳伴,云山得破颜。
高人本无住,倦翮自知还。
诗外尘缘尽,斋余齿颊閒。
何消一句子,截断碧溪湾。
阿筌千顷本胸中,学道分明画手同。
笔削来追麟获后,丹青为洗马群空。
登堂欲与修遗履,空户何由返大弓。
尚有沧溟垂素壁,且防蝇误污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