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泰伯让天下,窜迹在荆蛮。虞仲表从兄,文身志亦全。
季子让其国,归耕梁溪田。当其欿然时,自制造物权。
奈何后代人,役役锥刀间。仰惭神明胄,俯愧夜气专。
吴生感至德,千载思齐焉。无欲道恒尊,不竞心故闲。
吾闻之孔经,当仁在师先。
猜你喜欢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说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则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过片两句是想象。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从内容上看,作者这两句中似乎还通过白猿的长啸而去,怀念杳无踪迹的慧理,然后再通过对慧理的追缅,遥寄自己许身湖山、与猿为侣的愿望。结拍两句,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这里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欠峰峦”,指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画图”,别本作“画阑”(“阑”同“栏”),说诗人所处的地方多次凭阑而望,终是看不到西山那些优美的山峰。这样当然也通,但少了西山比图画更美丽这层意思。
祖祢勤王国史褒,传家自有吕虔刀。雄豪结客欺燕侠,憀慄悲秋笑楚骚。
奕世勋名金钺贵,出群风格玉山高。诗中敏手兼无敌,射落霜雕钓得鳌。
吾弟三年别,归舟半月程。
瘦肥应似旧,欢喜定如兄。
秋日联鸿影,凉窗听雨声。
人间团聚乐,身外总云轻。
尝闻松化石,未闻树化竹。君家草堂树,何乃虚其腹。
怀抱日益空,枝叶不放绿。其中有容焉,外润若不足。
僧还可入定,旅寓何必屋。居士空诸有,不独此老木。
首夏气恢台,览书竟每昼。书中多其词,检括理必覆。
彼俱陈死人,潜魂听鞫究。贤愚止两门,蹈蹠有万构。
肘足韩魏接,肝胆楚越斗。少忍俟其定,钟鸣彻尽漏。
吾观古今来,亟亟总为救。烈火烧坤原,昏波泛天霤。
救者苟未止,天地乃考寿。
上溯虞姒亦易尔,下者始置周秦间。造端宏大町畦绝,往往世俗遭讥讪。
潮来兮无天,潮去兮何地,若为凭兮斯厉。彼鸱夷兮水中,匪匏瓜兮焉系。
潮来兮谁驱,潮去兮谁殿。言之流兮何从,海东回兮镠箭。
潮来兮悲吴,潮去兮吊越。忠千古兮长冤,潮复潮兮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