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
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祗应诸季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
猜你喜欢
无端风雨路漫漫,合作重阳一日寒。酒带儒酸休怪吏,花含客泪欲辞官。
蛩声强聒江城晚,雁影横沈塔水宽。閒就竹床成一梦,小儿偷为整颓冠。
客思逢重九,来寻雨外山。未能凌绝顶,聊共泊西湾。
茶磨风烟白,薇村木叶斑。谁言落帽会,不醉复空还。
重九不能出,江天风雨霾。故人吟楚调,秋气满高斋。
离合十年所,交亲百事乖。莫言堪放浪,可念是形骸。
霜台对酌重阳酒,同在他乡似故乡。万里江湖楼阁迥,百年家国鬓毛苍。
鸿飞岂为秋田下,菊绽从知旧径荒。雾雨君山登未得,西风休为孟嘉狂。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少有被同选的,多是选了第二首。至于为什么,不妨将这两首统一说完后再做分析。(一)中提到了个娄敬。这娄敬是汉初时人。他最早一个劝说后来的高帝刘邦建都长安,占得地利之优,因此被赐以刘姓,且封为建信侯。后称之为刘敬。汉初那个时候匈奴兵强,他曾提出和亲之策,并迁徙原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今东西横贯陕西、北经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区),以增实力。历史对其当时的这个举措是肯定的。但此诗对这个故事是持否定态度的。该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诈夸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之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搞清了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也就弄清了为何屡屡被漏选。原来人们对边事的处置天然的存有尚武意识,也天然的鄙视和亲靖边,似乎那是一种掉大价的举动。(二)则较之(一)浅明了许多,只是里面也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候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返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总觉得不是那么太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也就没啥费解的了。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方才说过的那个典故---不回玉门关了,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我以为,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昔人耽吏隐,曾此驻高轩。白日无公事,青山满县门。
调琴寄幽兴,拄笏欲忘言。不见神仙尉,诗成谁与论。
相思想望银潢路。一朝离恨都抛去。多谢绛云翁。夭桃著意红。
霞绡千万叠。黄竹江干泣。歌扇墨犹新。凄凉罗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