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双鱼不道溯波迟,剖出关情锦字诗。岂是更生丹鼎就,能将叔夜酒鎗贻。
从君白发回他日,借我红颜驻少时。见说从昆曹衮似,可能新赋媲陈思。
猜你喜欢
西京凤邸跃龙泉,佳气休光镇在天。轩后雾图今已得,秦王水剑昔常传。恩鱼不似昆明钓,瑞鹤长如太液仙。愿侍巡游同旧里,更闻箫鼓济楼船。
木老性倔强,朔风怒明威。
初更即合战,已乃声鼓鼙。
大块信难测,三鼓气不衰。
我屋山僧居,破陋久不治。
会当晴明日,仰见河汉移。
微风鼓橐籥,虚空同奔驰。
夜无芙蓉人,慌惚疑褰帷。
平明满书斋,败叶方纷披。
孰为呼吸者,作此怒张为。
天寒不成雪,恐坐强风师。
扑尘整书架,粪挶不可迟。
人非陈仲举,用舍亦有宜。
又过江头黯淡时,野梅初见雪前枝。水霞错落书秦篆,烟树凄迷画楚辞。
山店灯残人亦睡,寒洲月上雁先知。自题秋叶寻前梦,薄酒残蔬当夕炊。
噫吁嚱,秋风从天来,一扫酷吏热。嗷嗷天下心,无复苦炊爇。
丛丛篱边花,幽香知素节。与花同一啸,世事花能说。
前兮酷暑在,击楫志如铁。岂无如谢安,围棋声未歇。
胸中森甲兵,千里胜自决。诗人扪虱穷,忧时心惙惙。
歌秋风兮歌国风,问知音兮问豪杰。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líng)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引:采摘。信:任凭。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蹂残村落万魂惊,敢意分梨洗甲兵。今日功成谁得似,汉家二霍早知名。
楼台无地相公归,借住山峰接翠微。济胜客输腰脚健,忧时僧识鬓毛非。
尚湖鱼鸟堪寻侣,大泽龙蛇未息机。正可斋心观物变,蒲团饱吃北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