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飞椷频到瀫江滨,意气宁知岳牧臣。帝谓旬宣劳大吏,天将形胜属才人。
棠阴护处连三蜀,荔子尝来遍七闽。道是枫亭神韵绝,可能笼寄隔州民。
猜你喜欢
四塞军城黯不舒,双鸿宛转下前除。椷开汉浦珠贻后,句就巴江锦浣馀。
讲德朝廷过地节,传经弟子有相如。夫君素擅银钩美,肯问王家野鹜书。
双鲤何妨识面迟,沾沾同调复同时。争传正字初年句,近得夔州以后诗。
三峡风涛从此壮,九河云物待君奇。祇园一壑差无恙,未遣干旄使者知。
惊人曾睹孟公狂,作吏咸推仲举良。剑合飞龙延浦外,书传回雁洞庭傍。
薇垣夜醉三千客,荔圃晴深十八娘。莫诧宦游专胜绝,将因题赋入长杨。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根据理解,结合注释46及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句“俳优”应为“俳谐”。
曲学,乡曲简陋的学问。虚荒,虚假荒谬。小说,无足轻重之说。欺,欺人骗世。
这首诗是排斥俳谐怒骂的不良习气,体现元好问尚雅的旨趣。我国自古就有“诗庄”的传统,语言庄重而优雅是古典诗歌的特色。诙谐游戏和詈骂的文字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把文章当作游戏、调笑的工具,初见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李商隐《俳谐》,到晚唐时仿效的人便多起来。严羽《沧浪诗话》称宋诗“其末流甚者,叫嚣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苏轼却认为嬉笑怒骂可成文章,《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云:“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常自谓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但是元好问尊奉的是儒家的“温柔敦厚”、“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教理论,要求语言符合雅正的标准。因此,元好问不同意苏轼的观点,批评了“俳谐怒骂”的语言风格。元好问认为“曲学虚荒”,“小说欺”,谨奉儒家诗教,这也体现了他保守的一面。
黄梅雨过放晴天,长夏幽居地自偏。碧到衣襟蕉映绿,光摇帘幕水生妍。
湿云夺得千山色,残照微烘别浦烟。时觉栏东炎暑退,风杨骄噪抱枝蝉。
提携二十载,羽翮已云飞。眼见乘骢出,惊闻旅衬归。
素行元不忝,夙愿竟都违。虽不多时别,能无涕泪挥。
清谈终日对清樽,不似崇高富贵身。
已有山川资胜赏,更将风月醉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