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草草杯盘饯岁筵,莫嫌风味逊从前。满城多少贫儿屋,难过钱荒米贵年。
猜你喜欢
对汝还成叹,寒更坐转深。
异乡垂老计,春草隔年心。
蜡炬明残夜,天风破积阴。
遥怜几稚子,酒罢一长吟。
寒灯煜煜不忍眠,吾与汝曹俱长年。汝当勤苦去宿态,吾尚淹留虚奉钱。
过眼白驹愁未挽,离人黄鹄梦相牵。何时得见翻飞后,上苑椒花取次传。
江城残腊客思亲,爆竹声中历又新。忽忆四年前此夕,柏庄家宴满堂春。
一尊今夕弟兄同,镜里愁颜醉转童。自笑呆痴老难卖,横戈还想立奇功。
借问剡(shàn)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jī)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mǔ),拂石卧秋霜。
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
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参考资料:
1、纪准.李白诗赏读.北京市:线装书局,2007年:75-76页.
2、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553页.
借问:请问,打听。越乡:今浙江绍兴周围。春秋时越国统治中心。
广陵:今江苏扬州。会稽:今浙江绍兴。
镜:指水面。一则阳光照射,水面闪闪发光,二则水面清澈见底,所以比喻为镜子。
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传说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山被道教尊为仙山。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畅。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如实写来,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被东风捲到,零星旧事,都入五更心。碧纱窗里梦,还是年时,做了不曾寻。
羸形久已无魂守,悉听寒侵。算浑如、空房蜡烛,有泪背人淋。
难禁。摘梅情事,斗草风光,付冷香残枕。剩墙边、柳花拍拍,燕子愔愔。
红灯絮语凄然处,那时节、早料而今。单不道,音书也恁销沈。
解语名花鸟亦猜,陇山飞翠薄妆台。可知楚客高唐赋,输与渔阳鼓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