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瀛海无山尚有楼,不登高亦快高秋。催租吏少空堂静,种菊人来小院幽。
归鸟片云回屋角,落帆残雨下墙头。官间始识持螯乐,半载蹉跎一醉酬。
猜你喜欢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一)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借问章台的柳啊,过去你是那样婀娜多姿,如今你还和往日一样吗?
(版本二)纵然那细长柔嫩的枝条,飘垂如故,恐怕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样了。
参考资料:
1、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1页.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40页.
章台:汉长安中街名,在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见《汉书·张敞传》,是繁华的地方,后来每借称妓院所在。六朝、唐人已用其事与杨柳相连。如费昶《和萧记事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崔国辅《少年行》:“章台折杨柳。”《古今诗话》:“汉张敞为京兆尹,走马章台街。街有柳,终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诗云:“京兆空柳色。”(《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六七柳部引)。依依:柔软貌。《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版本二)
这首作品,有人认为是诗,有人认为是词(词牌名为“章台柳”)。在《全唐诗》中,卷二四五中收录此作,定为诗,题为“寄柳氏”;卷八九〇又收录此作,定作词,题为“章台柳·寄柳氏”。下面是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哲伦等人对此篇的赏析。
“章台”,本是战国时所建宫殿,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在今长安县故城西南隅。这里借指长安。“章台柳”,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居之所。两个叠句用于寻觅加强呼唤之急切,韵味深长,表达作者日思夜想的怀恋之情。“颜色青青”,喻柳氏昔日之青春妙龄,丰容艳丽。“今在否”,谓是否安全健在,暗言社会动乱,邪恶猖獗,柳氏单身独处,其安全令人担忧,以疑问声口,则其忧虑担心之情可见。“长条似旧垂”,喻柳氏袅袅婷婷的身段和体态仍不减当年,与上文“颜色青青”相呼应。“攀折他人手”,暗指柳氏值此兵荒马乱之秋,恐己为他人所劫夺占有,是“今在否”的进一步推测。前句见怀想之切,后句见忧虑之深,两句以“纵使”“也应”开合进退,将其希望与失望,侥幸与不幸,揣测与担忧等复杂的矛盾心情写得传神活现。
全篇语意双关,表面上是写柳树,实际上是对柳氏的问候,问候了两件诗人最关切的事:是否还在人世?是否已经嫁人?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香满金猊火满笼,灯花报喜结芳丛。阿鬟向我忻相贺,明日归期却又空。
蚤发
茅斋尘事远,幽独兴无穷。永昼呻吟内,新凉愁思中。
朱颜非昨日,绿鬓又秋风。珍重墙东客,遥怜此意同。
福唐钱氏子,爵命古诸侯。老树护灵镇,神鸦迎客舟。
晨昏两潮汐,尸祝几春秋。参佐凭风景,轻嚣走不休。
此去无烦遇葛洪,欲移灵鹫峙南中。藏身自会神龙变,开口当令哑虎通。
泉喜独探过夏伏,衲留人补待秋风。飞云绝顶劳相寄,昏黑擎将晓日红。
林间二客形骸俗,江上扁舟波浪愁。万里乾坤少知己,一竿风月自优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