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乘兴联翩渡小溪,轻车不怕日斜西。
拟来古寺观新扁,且向山斋读旧题。
茆屋起烟归路暝,秋云阁雨暮天低。
人生适意惟行乐,不较毫芒宠辱齐。
猜你喜欢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màn)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01.
2、董诰等.《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01.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何:何其,多么。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暗虫:暗处的秋虫。通夕:整晚,通宵。响:鸣叫。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寄:寄送,寄达。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地占高明适,亭兼仁智居。
竹林兹置酒,栗里近回舆。
山对盘龙外,涛观濯鹭馀。
落霞霏迥宇,升月净凉疏。
园甃悟阴合,窗风桂籁徐。
岩芳曼空迳,野绿冒前除。
宴厦仍喧雀,宾庖已餍鱼。
落成严诏下,猿鹄怨轺车。
谁学枝头百啭莺,故临风作断肠声。欲迟游骑从容住,还惜征车取次行。
短舫漂浮真似叶,小蓬低浅仅如巢。
幽吟但觉山川走,困睡不如风雨交。
红饭白醪供醉饱,青蓑黄箬可缠包。
一竿鹤发他年事,万斛龙骧任见嘲。
宦游欲学林间鹊,每到新年旋叠巢。
篷蒻龙船聊似屋,渔樵把臂便成交。
不妨袖里携诗卷,尚可床头置药包。
《古史》欲成身愈困,客来未免答讥嘲。
负郭成溪隐,閒情合洒然。学耕时省稼,试钓或临渊。
碧柳垂门外,青山绕座前。偶延双盖入,光采照池莲。
能从岳顶问三峰,长奉金茎霄汉重。咫尺香山消不得,万盘寒玉落芙蓉。
溪边空谷偶来逃,散步虚廊破郁陶。庭户月华封玉雪,林峦风响汹波涛。
气寒秋尽衣裳薄,夜静山深殿阁高。欲识羁怀愁几许,明朝揽镜看霜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