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南山崔崔,雄狐绥(suí)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hé)又怀止?
葛屦(jù)五两,冠緌(ruí)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yì)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jú)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南山巍峨高峻,雄狐缓步独行。鲁国大道宽阔,文姜由此嫁人。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
葛布麻鞋成对,冠帽结带成双。鲁邦国道宽广,公主经此嫁郎。既然贵为国母,何必眷恋故乡?
种麻该当怎样?纵横耕耘田亩。娶妻该当如何?定要先告父母。既已禀告宗庙,怎容她再恣妄?
劈柴应当如何?没有利斧不行。娶妻应当怎样,少了媒人哪成。既然姻缘已结,为何由她恣纵?
参考资料: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94-195页。
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势高峻状。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有荡:即荡荡,平坦状。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由归:从这儿去出嫁。止:语气词,无义。曷:怎么,为什么;怀:怀念。一说来。
屦: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緌: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从:相从。
蓺:即“艺”,种植。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亩,田垅。取:通“娶”。告:一说告于祖庙。鞫:穷,放任无束。
析薪:砍柴。匪:通“非”。克:能、成功。极:至,来到。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作者开篇描写雄狐对伴侣的渴望,用意在于影射齐襄公对文姜的觊觎之心。作者以南山和雄狐起兴,展示出一种高远深邃的画面:山高树茂,急切的雄狐四处穿梭,叫声连连。不仅把诗的背景拉得极其宏大,让人感到诗作肯定包含丰富的所指,又将齐襄公渴切的思想状态描摹殆尽,让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章末,又用反问进行了讽刺:“既然已经出嫁了,为什么还对那段私情念念不忘呢?”即是在问文姜,也是在问齐襄公,一箭双雕,意味深长。
第二章还是诉说前事,但在表达上更进一步。作者影射齐襄公和文姜乱伦的无耻行为时,从寻常事物人手,描述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借以说明世人都各有明确的配偶,所指明确而又表达隐晦,既达到讽刺对象的效果,又显得不露端倪一后半部分与第一章相似,使情感力度得到更深一步加强。
第三、四章转换角度,发表对鲁桓公的议论:作者成功运用“兴”的手法,以种麻前先整理田地、砍柴前要先准备刀斧这些日常劳动中的必然性,来说明娶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进一层针砭实际,说明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无法做文姜的主。放任她回娘家私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被搁浅、践踏,显得庸弱无能,文姜的无视礼法、胡作非为也跃然于纸上。
这首诗的风格同《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一样,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其特点也是每一章节除少数词语略作更换外,基本的语词句法都是相同的,特别是每章的最后二句,句法语气完全一样,只有一二个字的变化,其含义也相似或相近。这正是便于反覆咏唱,易于记忆吟诵,寓意比较单纯的民歌式作品。此外,从这首诗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
寸阴无停晷(ɡuǐ),尺波岂徒旋。
年往迅劲矢(shǐ),时来亮急弦。
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容华夙(sù)夜零,体泽坐自捐。
兹物苟(gǒu)难停,吾寿安得延。
俛(miǎn)仰逝将过,倏(shū)忽几何间。
慷慨亦焉诉,天道良自然。
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
迨(dài)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太阳每天由东到西运行,时间日益流逝。河川日夜流逝,一去不返,真是可悲。
短短的光阴从不停留,尺寸的波浪怎能够自动回流?
岁月的逝去和到来犹如弓箭那样迅速。
久远的生命很少人能够达到,能活到百岁的本来就很少。
人的容颜每天都在凋谢,人的体力和精神也无缘无故地自动消耗着。
生命本就难以停留,寿命本就难以延长。
人活在人世间,不过是瞬间而逝的事情。
即使对此怨愤不平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
只恨我还没有建立功名,不能留名史册。
趁着年岁还没有到晚年的时候,唱一曲长歌来表达自己的情志。
本站。
逝矣经天日:是说每天太阳由东到西运行,使时间日益流逝。悲哉带地川:是说河川日夜流逝,一去不返,所以可悲。
晷:日影,此处指时间。
矢:弓箭。
远期:久远的生命。鲜克及:很少能够达到。盈数:这里指人生百岁。
体泽:体力和精神。
俛仰:同“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竹帛:均为书写所用,这里代指史册。宣:记载、流传。
《长歌行》属于相和歌辞。这首诗写的是人生短促,应当乘闲长歌,使人生过得逍遥、欢娱。
昔年过饶州,一事独希差。
清川浴妇人,以书不以夜。
上流濯垢腻,下流汲归舍。
供佛与事尊,共用如啗蔗。
朝昏卖鱼虾,晴雨亲耕稼。
樵苏与负戴,咸与夫并驾。
流污浴岂非,失礼事可讶。
我时适逆旅,一见为汗下。
欲言不可得,况言不可得,
况敢加讥骂。静惟天下事,
无边可悲咤。一从文王没,
声教不逾华。巴夔与闽粤,
至今愧华夏。男不耕穑,
女不专桑柘。内外悉如男,
遇合多自嫁。云山恣歌谣,
汤池任腾藉。插花作牙侩,
城市称雄霸。梳头半列肆,
笑语皆机诈。新奇弄浓妆,
会合持物价。愚夫与庸奴,
低头受凌跨。吾闽自如此,
他方我可暇。福州县十三,
余幸穷厓下。十里近郭县,
此俗独未化。一日来古田,
拔秧适初夏。青裙半绞扎,
水泥和拨迓。事事亦不恶,
位分无假借。三王二帝年,
人伦密无罅。冀方古当涂,
丰水今滻灞。见恶如豺狼,
嗜礼如脍炙。固无期桑中,
亦无舞台榭。一国皆若狂,
一年惟有蜡。盛年事耕织,
斑白可休假。习见宜如常,
骤异良以乍。劝君但勤馌,
兹事宜永谢。傥能用吾言,
鸡豚愿同社。北人见飓风,
掀簸嗟真差。君子逢不若,
白书成黑夜。日月同一天,
宁复殊次舍。礼义无华夷,
悦心悉如蔗。披沙欲出金,
恶莠为害稼。朝歌与胜母,
贤者同回驾。中为去偏倚,
庸但无怪讶。安敢亢亢方,
却无伈伈下。礼不虑咈违,
义不恤怒骂。恭惟秦汉前,
礼乐止河华。七闽义处所,
目不睹韶夏。食才美马甲,
及仅知压柘。应无雁弊聘,
宁识枣修嫁。历汉晋至唐,
谈口无可藉。令孜与思勖,
畏作貂珰霸。每从常衮来,
始识不逆诈。珠玉满面前,
犹或迷光价。一二百年来,
骅骝渐知跨。述古与介夫,
各有诗书暇。晦翁黄勉斋,
遂以教天下。昔时蛮柰国,
今作齐鲁花。沂风蔼莫春,
弦诵殷长夏。蹡蹡多规行,
穆穆亲衔迓。方知地无偏,
又喜才不借。独余男女俗,
缺漏留微罅。未能秣驹汉,
颇碍雪驴灞。有心即知礼,
有口皆思炙。男女既冠笄,
屋宇仍台榭。朝夕晓清温,
春秋能社蜡。溱洧秉简游,
此日何可假。礼自标枝来,
心无倾盖乍。风流与衣冠,
犹当轶王谢。再用前韵。
田渔非女事,诗以告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