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病厌嚣烦,晨兴步小园。
草深移旧路,竹茂失颓垣。
未暇从鱼乐,惟思与石言。
人家寻每得,拄杖印苔痕。
猜你喜欢
晨日未出林,庭户有爽气。
僮奴课薪水,老子自拥篲。
稻陂方闵雨,草木亦憔悴。
群蛙汝何心,尚复作鼓吹?
渴骥奔猊吼未降,天开悬磴道炎邦。汉朝勋业留台岭,唐代声名自曲江。
归路若为香一片,上供何但翠千双。经行北望中原浅,莫更关前有吠厖。
近得江东递,连收十月书。岁时今已晚,安否比何如。
从事先生老,谋生仲叔疏。为君归不惜,稍更治田庐。
洪河绝山根,单轨出其侧。万古为要枢,往来何时息。
秦皇既恃险,海内被吞食。及嗣同覆颠,咽喉莫能塞。
炎灵讵西驾,娄子非经国。徒欲扼诸侯,不知恢至德。
圣朝及天宝,豺虎起东北。下沉战死魂,上结穷冤色。
古今虽共守,成败良可识。藩屏无俊贤,金汤独何力。
驰车一登眺,感慨中自恻。
我家文节宋名臣,风节当时表缙绅。景仰前脩在贤辈,莫因词赋托骚人。
楼观青红倚快晴,惊看陆地涌蓬瀛。南园花影笙歌地,东岭松风鼓角声。
山绕水,水萦城。柳边沙外古今情。坐中更有挥毫客,一段风流画不成。
第一首诗是词人在郊外饮宴时的即兴之作,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洒脱不羁的豪情,而豪情之中又隐藏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
“楼观青红倚快晴”,劈头一句便勾画出南国风光的绮丽景色:雕梁画栋,朱楼翠影,倚立在晴明爽朗的丽日和风之中。“快”是词人心境的外射,即“怡红快绿”所引起的那种欢快之情。“惊看陆地涌蓬瀛”,是词人在饮宴时所产生的一种幻觉。传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词人在酣饮的醉眼朦胧中忽然觉得陆地的平野间涌出座座令人神往的仙山,不禁惊喜莫名。“南国花影笙歌地,东岭松风鼓角声”则是词人醉意中清醒意识的极其酣畅的表达:南国花影,笙歌阵阵,仿佛是一片升平气氛,然而随着东岭的松风传来军中的鼓角之声,却使人的心境如此忐忑不宁。词人在这两句词中十分准确地表现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北国金人大军压境,南国朝野歌舞升平,作为军中主帅,词人范成大的心中该感到多么不安,他一方面在良心的谴责中作着灵魂的自我审判,一方面也以他的笔锋直刺“笙歌醉梦间”的赵宋小朝廷。这里我们不由想到范成大的同代诗人林升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晚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名篇。这首小令虽然写得比较含蓄,但也有异曲同工的弦外之音。
下阕对饮宴环境作进一步描画,同时更深刻地表现词人这种忧思伤世的愤激之情。“山绕水,水萦城”,江山如此多娇!在“柳边河外”饮宴的词人,面对岌岌可危的国势,令人产生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所共有的忧国忧民之情。“柳边河外”也是效命疆场的爱国将士所在环境的暗射,它与“楼观青红”是一个象征性的对立,让那些“楼外楼”中的达官贵人和他们的娇妻美妾去歌舞升平去吧,而“柳边河外”的将士们却要保卫这“山绕水、水萦城”的锦绣河山去呢。最后一句是词人自谓,他提笔挥毫而画不成一段风流,乃是因为他胸有块垒而无心于此道,这“画不成”三字包含着词人壮志难申的苦衷,也影射着朝廷的掣肘,使他“画不成”自己理想的宏图。
一春痴癖门长扃,两耳不闻鶗鴂声。不知东南风,扫尽红紫英。
行行点检桃李径,但见树子青冥冥。门前水流渠,照灼须眉清。
科斗游其间,脚股各已生。渠旁草郁郁,草底蚯蚓鸣。
韵如抽茧丝,幽咽得我听。念此琐细物,随时变音形。
黄河赤鲤或点额,老骥塞默长羁缨,嗟嗟世路真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