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晨起出蓬户,换却隔水峰。
细看只旧山,色与昨不同。
虽经夜来雨,未必有许功。
云师挈众嶒,置在蓝水中。
沙土俱绿净,草树添青葱。
不然近秋襄,那得还春容。
此意殊不浅,要将调诗翁。
判断索一语,可惜语不工。
正使语工著,不如山色浓。
猜你喜欢
前日看梅风吹倒,昨日看梅雨沾帽。
近梅一日或再来,远梅隔年才一到。
夜来为梅愁雨声,挑灯起坐至天明。
不平安否,早来问讯还疾走。
横枝雨後转清妍,玉客洗妆晨更鲜。
绝似孤山半峰雪,不羡玉井十丈莲。
十事八九不知意,人生巧墯天公计。
簿书海底白人头,孤负江南风月秋。
忆昔少年命同社,月里传觞梅影下。
一片花飞落酒中,十分便罚琉璃锺。
如今老病不饮酒,梅花也合怜衰翁。
清晨上碧落,亲手启後户。
斜东见西山,粹碧无纤雾。
须臾半崦间,冉冉动微絮。
吹作千峰云,立变万姿度。
正北寻米山,遥隔一片雨。
亭亭如仙子,晓起澣月露。
天衣异人世,一色制轻素。
两山谁不奇,裴回未能去。
落花如梦凄迷,麝(shè)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yīng)鹉(wǔ)念郎诗。
落花如烟似梦,凄婉迷茫;红日坠向小楼之西,室中麝兰飘香。
无限忧愁使闺中人容颜消瘦,可没人知道她的忧伤。闲来无事调弄鹦鹉,教它诵念情郎赠我的诗章。
2、郑在瀛张声启.《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525页
凄迷:形容落花凋谢零落的样子。麝烟:焚烧麝香所散发的香烟。麝烟即点燃麝香所散发的烟。麝香是一种高级香料,室内放一丁点儿,便会满屋清香,气味迥异。潜下小楼:指太阳已经落到小楼偏西的地方。
闲教鹦鹉:此句化用前人意象。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是一首“闺怨词”,词中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闺阁之中怀春思人的情形。
上阕写春天即将过去,曾经在枝头上绚烂地绽放过的花朵,这时已经凋零,看着枝头残花,花瓣在风中翩翩飞舞,少女觉得自己恍如梦中,但是这场梦带着淡淡的凄清迷惘。纳兰通过写麝香慢慢燃尽,来暗指时间的推移,结合下一句“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可知这位闺中女子看着园内纷飞的落红,一直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加上韶华即逝,本就没有积极向上的气象,加上少女心中思念无限,愁绪更是强烈。从“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的“又”字可知少女已经不止一次在夕阳西下之中凝望落花飘零,也可知她心中愁思点点的情况亦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这种愁日复一日地在暮春的夕阳中积累着,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长,说不清也道不明。
下阕的第一句,纳兰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展现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一个愁容满面,倦于打扮,消瘦憔悴的女子的形象。为了来排遣心中无限的忧愁,少女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闲来无事之时就教自己的鹦鹉来吟诵情郎为自己写下的情诗。虽然此举可以暂时化解女子心中的愁苦,但是在教完鹦鹉念诗之后,留下的则是更多的空虚和无奈。曾经的那些诗是他亲口念给自己听的,而如今,念诗的有情人却变成了一只不解风情的鹦鹉,让人感叹心酸。
这首词写得极为含蓄,甚至纳兰连词中的主人公是谁都没有直接告诉读者。整首词仿佛是许许多多破碎的画面,需要读者在心中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细细品读,还不难发现纳兰在作词时确实颇为用心,就在这短短的三十六个字之间,他分别运用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动作描写,笔笔细腻生动,形象传神。
澹岩宛在进江滨,多少篇章刻翠珉。闻道凤凰将九子,恰逢花木正中春。
杖游岂为知名久,历览悬知啸侣频。林外鸟声应报客,溪头梅子已生人。
茅茨信我无三顾,物象因君遂一新。试共携筇采灵草,幽岚何必与天邻。
不语焚香坐,心知道已成。流年衰此世,定力见他生。
暮雪馀春冷,寒灯续昼明。寻常五侯至,敢望下阶迎。
竹,风吹青肃肃。凌冬叶不凋,经春子不熟。
虚心未得待国士,皮上何须生节目。
建彼高堂,爰求豫章。干霄踞地,为栋为梁。为榱为楹,众材斯张。
秩秩其臧,大厦煇煌。
崇阶峻宇,碧瓦朱甍。其正其冥,乃寝乃兴。以延似续,以燕嘉朋。
钟鼓既设,鬼神其宁。
厥基既固,厥貌复恢。哙哙哕哕,不崩不摧。反是弗思,或倾或颓。
既倾既颓,追也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