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过得炎蒸月,尤宜老病身。衣裳朝不润,枕簟夜相亲。
楼月纤纤早,波风袅袅新。光阴与时节,先感是诗人。
猜你喜欢
薄暮后坊游,凭诗遣旅愁。云藏孤径暝,雨过万山秋。
为客身无恙,登高兴未休。平生耽野趣,舍此更何求。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18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6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相看:一作“相逢”。
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拊字心空悴,清寒节太高。
无人相料理,惟我独贤劳。
万里随归雁,孤帆渺暮涛。
归期应不远,新月点梅梢。
山雨随风去复来,南明晚色动楼台。犹怜仗节中郎在,不见乘槎使者回。
感兴诗成聊自遣,忘忧花好为谁开。偏嫌近水多蝼蝈,永夜喧呼聒梦回。
昔余陟参山,秦楚宽自坼。大小七十峰,峰峰插空碧。
纷来眩目境,独往疲足力。及乎泛洞庭,黏天四无壁。
日月涵两丸,鱼龙荡九罭。如何举武间,亦具仁智德。
泠然一蹄涔,缘以数拳石。窈窕若径庭,沿洄似无极。
步步苔误綦,时时蔓钩帻。山矾作古树,瓦松仅盈尺。
不任祖龙鞭,宁堪巨灵擘。被以涧岭名,居然无惭色。
勿归壶公袖,为我媚几席。昔觏何足奇,天地有时窄。
故人欣面款,令我得眉伸。
意有千金重,诗无一字陈。
清规看后裔,贤业想前人。
会续安边策,何当谒紫宸。
吴姬手执金叵罗,春风笑面生红涡。主人留客长夜饮,客拜主人持酒多。
主人沈醉客亦醉,客散扶归主人睡。残杯冷炙厨头倾,邻家儿有啼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