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归乘客棹,道路免崎岖。江上经时节,船中听鹧鸪。
春容含众岫,雨气泛平芜。落日停舟望,王维未有图。
猜你喜欢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dī)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参考资料:
1、章楚藩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212-214
草满花堤: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此诗写的是桑茶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此诗诗中有画,意韵悠长。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画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
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平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着”,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在诗的节奏上,第三句是个顿挫。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满生气和动态,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在这里仿佛停了下来,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绪上的顿挫,是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这样一静一动,和谐自然。这里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断云狼籍近帘栊,天地萧条四壁空。
尽日倚阑黄叶雨,一番吹鬓白蘋风。
年光搔首孤鸿外,山色供愁落照中。
欲寄闲愁无那远,烟波江上采芙蓉。
山田不耐雨,霢霢只经旬。秋事勤朝夕,生涯多苦辛。
公家有常赋,邻叟不嗟贫。寄谢远游子,吾生甘隐沦。
又过雁门北,不胜南客悲。三边上岩见,双泪望乡垂。
暮角云中戍,残阳天际旗。更看飞白羽,胡马在封陲。
秦晋欢盟早,熊蛇吉梦全。最深姑舅爱,兼为族人怜。
鸾凤威仪重,蘋蘩礼数专。清真生合浦,温莹照蓝田。
中馈烹调惯,通宵补缀便。曾陪伯鸾语,识得孟光贤。
不愧关睢什,犹疑葛藟篇。文孙初及第,令子夙超迁。
夜雨惊炊臼,悲风入断弦。可怜黄屋诰,不到白头年。
医扁今为土,巫咸已上天。膏肓不可问,脩短竟难宣。
迤逦瑶池燕,招摇玉洞仙。麻姑留宿驾,王母授真诠。
恩念俱牢落,尘缘总弃捐。深情空戚戚,清泪转涓涓。
薄奠馀三鼎,荣光贲九泉。已酬尊养愿,其奈别离牵。
魂梦应何在,音容益黯然。云迷淮海月,霜冷越江烟。
懿行新成传,贞铭已就镌。孤坟在何许,千里卜牛眠。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行子去未已,春鸠鸣不停。
秦商邈既远,湖海浩将经。孰忍生以戚,吾其寄馀龄。
夜境沉沉寂,高城忽四更。
山收霾净尽,月吐魄初生。
已过三通鼓,犹残二尺檠。
始疑千嶂合,徐觉半窗明。
愿兔空留照,荒鸡太少情。
应须烦玉斧,缺处更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