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朝藩阃地,八友旧招寻。事往山光在,春晴草色深。
曲池鱼自乐,丛桂鸟频吟。今日中兴运,犹怀翰墨林。
猜你喜欢
满城风雨消凝处。谁是潘郎句。萧萧杨柳□凋黄。醉渡官桥瘦马、踏轻霜。旧时都道游春好。不似秋光小。菊花过了海棠来。定是催归锦字、不须开。
朝从园中去,暮从园中归。
园中何所有,杂草青离离。
刈多还渐稀。岂忧筐筥频,
要使牛羊肥。但放刈手缓,
勿伤兰与葵。葵高叶难护,
兰弱根易萎。惟彼恶草种,
刈尽转蕃滋。此理不可诘,
此语令人思。
庭外几枝春早。红绽樱桃犹小。香奁宝匣藏多少。枨触伤离怀抱。
拈来计曲非工巧。添残稿。人生总为多情老。此物千年长好。
紫府真人洞里天,住来丹室是丹田。玉池细细浮青液,金户霏霏出绛烟。
缑岭或来王子晋,蒙山时下羡门仙。日长别殿香云合,细读南华内外篇。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mù)蓿(xu)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mì)和亲。
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参考资料:
1、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6-137
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沙:一作“烟”。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苜蓿: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天马:骏马的美称。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逐:随。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
当:应当。令:使。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觅:寻求。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此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马嗜苜蓿,苜蓿与葡萄种也就随汉使传入中国。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城西郁郁见佳城,驻马山头怅独行。万古松楸此丘垄,百年花柳又清明。
音容地下空成梦,骨肉人间益怆情。更望老亲封葬地,恨随春草一时生。
停骖歇路隅,重感一长吁。扰扰生还死,纷纷荣又枯。
困支青竹杖,闲捋白髭须。莫叹身衰老,交游半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