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舟行沧海上,魂断黑波前。
好似星沉夜,仍逢雨至天。
鲸迷川后国,龙触估胡船。
强起推篷看,惟应发欠玄。
猜你喜欢
舟行五宵旦,黑水乃始渡。
重险讵可言,忘生此其处。
紫氛蒸作云,玄浪蹙为雾。
柁底即龙跃,橹前复鲸怒。
掀然大波起,倏与危樯遇。
入水访冯夷,去此特跬步。
舟子尽号泣,老篙亦悲诉。
呼天天不闻,委命命何据。
川后幸戢威,风伯并收驭。
偶济固云喜,既往益增惧。
居常乐夷旷,蹈险忧覆坠。
出处愧宿心,祸福昧前虑。
皎皎乘桴训,持用慰情素。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jīng)旗。少年鞍(ān)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jì)才通蓟(jì)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guī)月,红袖(xiù)不须啼。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2、刘筑琴编著.豪放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8:第450页
3、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注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21页
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侯骑:侦察的骑兵。蓟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春闺:春日的闺阁。红袖:代指佳人。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山近不嫌暖霭,溪回更带寒泉。水净沙头有此,岚萦水末疑然。
停桡信宿楚江边,叹息重阳景候迁。半绽黄花犹待雨,连天秋水竟如烟。
悲风落日愁歧路,醴酒红萸忆辋川。回首去年今日事,西陵峡里亦潸然。
三子官期至,同时各致勤。
争迎阿潘母,独就大冯君。
喜入乌巢舍,惊傅鹤吊坟。
伤心是廷尉,目断太行云。
岁事忽已晏,行迈良亦腓。谁知出岫云,意作无心归。
嗟我寡徒旅,只影夐无依。况乃远离别,与子千里违。
中原念乱久,意绪转愁悲。迢迢两溪水,淡淡浮斜晖。
岂无双赪尾,尺素不可迟。慎勿不相念,弃置忽如遗。
九里花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