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
猜你喜欢
峨峨大涤拄天寒,白鹿来迎上界官。挹景太霄千载后,犹思冠佩上天坛。
张公当时骑白雀,下与高皇共斟酌。一从九鼎向幽燕,碧坛空锁琉璃斮。
古松旧柏黑成迷,绿瓦从中一雉飞。杨雄不得陪郊祀,空忆当年执戟时。
龙驹远自施罗来,开平巳死无人骑。却付羽林谁健儿,压沙五石缓其蹄。
真人雄心老更雄,月中自控赴斋宫。四十八卫万马中,一尘不动五里风。
黄柏太苦蔗太甘,盛时文字忌新尖。当时作颂卑枚马,付与金华宋景濂。
脩篁移影月初沉,青女侵窗夜不禁。星下繁机犹在眼,海边归梦尚关心。
啼残沙雁燕云冷,开遍篱英塞日深。辗转寒更浑不寐,愧羁升斗未抽簪。
长日蝉声嘒嘒来,南风徐度水潆洄。数声仙梵云中起,人在清凉宝月台。
汉江非远窜,庐岳此经行。陟险凭云气,寻幽认水声。
香炉时隐现,石镜昼阴晴。缀壑青莲净,悬崖秀瀑明。
烟霞一投迹,松桂乃遗荣。雅抱丘中想,犹迷物外情。
将从逋客谢,徒愧昔贤名。今夜东林月,寥寥猿鹤惊。
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参考资料:
1、王少都,王飞选注.《牡丹诗选注》.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81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羞:难为情。
扶:搀扶。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两袖飘飘恍欲仙,半醒半醉酒明船。太虚一室都无碍,皎月凉风石上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