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孙元中至后五日游蔡氏园韵

林深宜夏炎,亦复便冬冷。居然安稳处,合是招提境。
晴烟起屋脊,煦日下天井。饱饭策杖出,如行赞公岭。
平生一丘壑,快眼春睡醒。谁言城市喧,能比郊原静。
人间会合少,万事等泡影。适意不自取,兀立真土梗。
时平日月好,岁熟羁旅幸。逢人但欢喜,得酒便酩酊。
知我非子谁,频来不须请。
猜你喜欢
明明在下,赫(hè)赫在上。天难忱(chén)斯,不易维王。天位殷(yīn)适,使不挟四方。
挚(zhì)仲氏任,自彼殷(yīn)商,来嫁于周,曰嫔(pín)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yù)怀多福。厥(jué)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hé)之阳,在渭之涘(sì)。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qiàn)天之妹。文定厥(jué)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zuǎn)女维莘(shēn)。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xí)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kuài)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èr)尔心。
牧野洋洋,檀(tán)车煌煌,驷(sì)騵(yuán)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zhāo)清明。
皇天伟大光辉照人间,光采卓异显现于上天。天命无常难测又难信,一个国王做好也很难。天命嫡子帝辛居王位,终又让他失国丧威严。明明:光采夺目的样子。
太任是挚国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来自殷商。她远嫁来到我们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着好主张。
太任怀孕将要生儿郎,生下这位就是周文王。这位伟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谦让。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帝,带给我们无数的福祥。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业做国王。
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现。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儿渭水河岸边。
文王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桥渡河去,婚礼隆重显得很荣光。
上帝有命正从天而降,天命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早已离世,幸还生有伟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
殷商调来大批的兵将,军旗就像那树林一样。我主武王誓师在牧野,他说只有我们最兴旺。上帝监视你们众将士,不要有什么二心妄想!
牧野地势广阔无边垠,檀木战车光彩又鲜明,驾车驷马健壮真雄骏。还有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飞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袭击殷商讨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参考资料:
1、王秀梅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581-587
2、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20-524
在下:指人间。赫赫:明亮显著的样子。在上:指天上。忱:信任。斯:句末助词。易:轻率怠慢。维:犹“为”。位:同“立”。适(dí):借作“嫡”,嫡子。殷嫡,指纣王。挟:控制、占有。四方:天下。
挚:古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汝南一带,任姓。仲:指次女。挚仲,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自:来自。嫔:妇,指做媳妇。京:周京。乃:就。及:与。维德之行:犹曰“维德是行”,只做有德行的事情。
大:同“太”。有身:有孕。文王:姬昌,殷纣时为西伯(西方诸侯),又称西伯昌.为周武王姬发之父,父子共举灭纣大业。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昭:借作“劭”,勤勉。事:服事、侍奉。聿:犹“乃”,就。怀:徕,招来。厥:犹“其”,他、他的。回:邪僻。受:承受、享有。方:大。此言文王做了周国国主。
监:明察。在下:指文王的德业。初载:初始,指年青时。作:成。合:婚配。洽:水名,源出陕西合阳县,东南流入黄河,现称金水河。阳:河北面。渭:水名,黄河最大的支流,源于甘肃渭源县,经陕西,于潼关流入黄河。涘:水边。
嘉:美好,高兴。止:语末助词。一说止为“礼”,嘉止,即嘉礼,指婚礼。大邦:指殷商。子:未嫁的女子。伣:如,好比。天之妹:天上的美女。文:占卜的文辞。梁:桥。此指连船为浮桥,以便渡渭水迎亲。不:通“丕”,大。光:荣光,荣耀。
缵:续。莘:国名,在今陕西合阳县一带。姒姓。文王又娶莘国之女,故称太姒。长子:指伯邑考。行:离去,指死亡。伯邑考早年为殷纣王杀害。笃:厚,指天降厚恩。一说为发语词。保右:即“保佑”。命:命令。尔:犹“之”,指武王姬发。燮:读为“袭”。袭伐,即袭击讨伐。
会:借作“旝”,军旗。其会如林,极言殷商军队之多。矢:同“誓”,誓师。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县一带,距商都朝歌七十余里。予:我、我们,作者自指周王朝。侯:乃、才。兴:兴盛、胜利。临:监临。女:同“汝”,指周武王率领的将士。无:同“勿”。贰:同“二”。
檀车:用檀木造的兵车。驷騵:四匹赤毛白腹的驾辕骏马。彭彭:强壮有力的样子。师:官名,又称太师。尚父:指姜太公。姜太公,周朝东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吕,因姓吕。名尚,字子牙。年老隐钓于渭水之上,文王访得,载与俱归,立为师,又号太公望,辅佐文王、武王灭纣。时:是。鹰扬:如雄鹰飞扬,言其奋发勇猛。凉:辅佐。《韩诗》作“亮”。肆伐:意同前文之“燮伐”。会朝:会战的早晨。一说黎明。
此诗与《大雅·生民》《大雅·公刘》《大雅·緜》《大雅·皇矣》《大雅·文王》诸篇相联缀,俨然形成一组开国史诗。从始祖后稷诞生、经营农业,公刘迁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王季继续发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克商灭纣,可以说是把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写到了,所以研究者多把它们看作一组周国史诗,只是《诗经》的编者没有把它们按世次编辑在一起,而打乱次序分编在各处。朱熹说它和《大雅·文王》那篇一样,“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其实此诗很难看出是周公所作,也很难看出有警戒成王的意思。总观这组六篇诗文,不过是周王朝统治者为歌颂祖先功德,追述开国历史的显赫罢了。
全诗八章。历代各家的分章稍有不同,这里是根据诗意确立的。第一、二、四、七章章六句,第三、五、六、八章章八句。排列起来,颇有参差错落之美。
首章先从赞叹皇天伟大、天命难测说起,以引出殷命将亡、周命将兴,是全诗的总纲。次章即歌颂王季娶了太任,推行德政。三章写文王降生,承受天命,因而“以受方国”。四章又说文王“天作之合”,得配佳偶。五章即写他于渭水之滨迎娶殷商帝乙之妹。六章说文王又娶太姒,生下武王。武王受天命而“燮伐大商”,与首章遥相照应。七章写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敌军虽盛,而武王斗志更坚。最后一章写牧野之战的盛大,武王在姜尚辅佐之下一举灭殷。全诗时序井然,层次清楚,俨然是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的发展史。
诗篇以“天命所佑”为中心思想,以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相继为基本线索,集中突现了周部族这三代祖先的盛德。其中,武王灭商,是此诗最集中、最突出要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写王季、太任、文王、太姒,不过是说明周家奕世积功累仁,天命所佑,所以武王才克商代殷而立天下。所以,诗人著笔,历述婚媾,皆天作之合,圣德相配。武王克商,也是上应天命、中承祖德、下合四方的。因此,尽管诗意变幻不已,其中心意旨是非常清楚的。全诗虽然笼罩着祀神的宗教气氛和君权神授的神学色彩,其内在的历史真实性一面,还是有认识价值的。
这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并不平铺直叙地叙事。文王两次迎亲的描述,生动具体;牧野之战的描绘,更显得有声有色。“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一连三个排比句子,真可谓把战争的威严、紧迫的气势给和盘托出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虽然写出了敌军之盛,但相比之下,武王的三句誓师,更显得坚强和有力。“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虽然仅仅描写了一句,也似乎让人看到了姜太公的雄武英姿。至于它有详有略、前呼后应的表现手法,更使诗篇避免了平铺、呆板和单调,给人以跌宕起伏、气势恢宏而重点突出的感觉。这些,在艺术上都是可取的。诗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也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很强的活力。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é)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zhǒng)使人嗟(jiē)。
昭君拂玉鞍(ān),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可以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本站。
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此处指长安。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玉关: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
第二首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李白的这两首诗尽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然让人伤怀、感动。
山有乔木,有条有柯。人无兄弟,云如之何?寤寐怀思,忧心实多。
翩翩者鸿,行彼幽草。人有兄弟,如城如堡。寤寐怀思,战兢以保。
惟彼兄弟,一本而枝。同气殊心,则各有思。造次弗念,参商以离。
莫矜匪父,莫哀匪母。岂羔之先,孰羜之后。忧饥悼疾,中心如炎。
维此哲人,秉心不回。夙夜寝兴,二人是怀。如彼駏蛩,死生以偕。
维彼愚人,弗念厥绍。利火中焚,谗兵外挑。豆羹不平,干戈是挢。
温温恭人,如桐如丝。宫鸣角应,羽振商随。翕翕雍雍,融融恰恰。
我尊既陈,我俎有践。言念兄弟,中心弗殄。敬慎威仪,以谨嬿婉。
有鸟有鸟,喈喈其音。拂彼丛薄,扬于中林。宜尔子孙,式昭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