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宣德年间边景昭,彩色翎毛称独步。
近时林良用水墨,落笔往往皆天趣。
鸳鸯凫雁清溪流,寒鸦古木长林幽。
等闲得意即挥洒,一扫万里江南秋。
此图九鹭真奇绝,散立清烟乍明灭。
日长坐久看转亲,飘来点点青天雪。
翱翔霄汉殊不惊,欲下未下浑有情。
潜踪独趁水边食,延颈忽向芦中鸣。
吁嗟!林生精艺有如此,座客见之谁不喜。
洞庭湘渚在眼前,暝色惨淡凉飙起。
方今圣主覃恩波,四海山泽无虞罗。
悠悠群鹭各自适,虽有鹰鹯奈尔何。
猜你喜欢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踪迹平生马少游,功名外物等虚舟。
不多饮酒常成醉,自在吟诗只遣愁。
已幸一帆离锡邑,更宽两日到杭州。
晓来忽见盘门塔,疑是西湖大佛头。
金奏云坛毕,同云拂雪来。玉田千亩合,琼室万家开。
湖暗冰封镜,山明树变梅。裂缯分井陌,连璧混楼台。
麻引诗人兴,盐牵谢女才。细疑歌响尽,旅作舞腰回。
著水鹅毛失,铺松鹤羽摧。半崖云掩映,当砌月裴回。
遇物纤能状,随方巧若裁。玉花全缀萼,珠蚌尽呈胎。
志士书频照,鲛人杼正催。妒妆凌粉匣,欺酒上琼杯。
海使迷奔辙,江涛认暗雷。疾飘风作驭,轻集霰为媒。
剑客休矜利,农师正念摧。瑞彰知有感,灵贶表无灾。
尧历占新庆,虞阶想旧陪。粉凝莺阁下,银结凤池隈。
鸡树花惊笑,龙池絮欲猜。劳歌会稽守,遥祝永康哉。
季方少我才十龄,事事我觉难为兄。前年卧病辞清卿,我更失足金陵城。
连枝一枯仅一荣,悔不晚耦鹿门耕。呜呼汝今已足垂千秋,鸰原血泪何时收。
世事如今尽伏输,面能乾唾况其余。
诗才退後愁强韵,眼力衰来怯细书。
歛迹已思焚笔砚,作劳敢避把犁鉏。
晴空万里宽多少,一片闲云足卷舒。
寐卑子,寐卑子,春菰秋蒲老烟水。一双飞逐一双飞,斜景净空光陆离。
恋桃花,恋麦黄,瓜蔓荻苗皆故乡。呜呼此友兮宜同方,江花吹子鱼花香。
淡淡晴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