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烟雨春深拥翠螺,山人独赋考盘阿。柴门有客频相问,泉石生涯奈汝何。
猜你喜欢
白云相望海天遥,桂树山中不受招。故国百年遗老尽,画图披玩似琼瑶。
尝(cháng)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
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本站。
尝:曾经。闻:听见,听说。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须集中,必须使读者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这首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明月光常满,使君罇屡开。
何须待月上,日暮便登台。
闭门雪卧远,咏史风情留。
诗有三百篇,令子手所裒。
汝翁秀儒林,殖学媲前修。
六经穷窔奥,万象工雕锼。
广矣雅音正,悕矣骚情幽。
照耀明月珠,珍重珊瑚钩。
一读令人喜,再读令人愁。
李杜骨已朽,江湖名同流。
忆昔托末契,东城得追游。
平时少契阔,暇日多唱酬。
栎材自揣劣,藻思谁与俦。
老我岁冉冉,霜鬓风飚飚。
索居破茅屋,寒拥敝貂裘。
夜来清梦飞,故绕松江头。
梦中不识路,修亭渺悠悠。
粲然见梅花,落月香影浮。
性情阅千古,感发交未休。
神交赴冥冥,知我双白鸥。
日暮独回江上舟,江波不尽思悠悠。虹垂青涧分残雨,风满碧梧鸣早秋。
用世有材须汲引,思君为客久淹留。綵楼七夕凉如水,知共何人望斗牛。
相与十年亲且旧。一笑天涯携手。霜际寒云逗。去年情味君思否。
远水无情冰不就。好在尊前眉岫。肠断东南秀。淡烟疏月梅时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