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晓发过山庄,春耕处处忙。千畦秧水绿,一路菜花黄。
社散人皆醉,村深酒半香。爱兹好风味,借宿小茅堂。
猜你喜欢
客行忽到湘东驿。明朝真是潇湘客。晴碧万重云。几时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别后书难得。先自雁来稀。那堪春半时。
词题标明的湘东驿,在南宋时属萍乡县,即现今江西西部、靠近湖南的萍乡市西。当时是比较闭塞的山乡。考作者范成大一生行履,这首小令大约作于1172年(乾道八年)冬作者调任静江知府(治所在今桂林市),为广西经略安抚使,越岁之后途径此地之时。此前几年,作者曾奉使出行金朝,归迁中书舍人并任朝廷史官,接着因对朝廷用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辞官引退归苏州。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抑郁,这时接到调令,首途广西,来到了荒僻的湘东驿。旅中的孤独凄凉,难以排遣,不禁回想旧日京中故里的友人,忧从中来,写下了这首小令。
上半阕首句点明了客行所至的地点——湘东驿,“忽到”二字,便有非所预想、难料今日的意味,可见远迁广西本非己愿。然而“岂不归怀官有程”(陆游句),官事在身,明朝不得不继续前行,进入潇湘(湖南二水名)之境。“真是”二字,透露出“不意至此,居然至此”的感慨和怅惘。作一个公忠体国的正直官员也是身不由己,乃至不容于朝。作者并没有交待迁官的具体始末,仅从自惊自叹的感喟中表露出微弱信息,供读者去联想得之。怅望苍茫晴空中的重重云彩,意识到自身的所在,距三吴故地是那样的遥远。“几时逢故人?”作者此问,充满了怀旧的情思,也反衬出客行的孤寂境况和失望的悲哀。
江南本山明水秀之区,但对辞乡远别的孤旅来说,一切美景均同虚设,无意观赏,这与荒凉的塞北便无区别了。下半阕首句便发出了如此沉痛的表述:“江南如塞北”,更何况交通阻塞、音书难通,连鸿雁的踪迹也稀少而不易见到。那么,这暮春三月,面对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岂不更令人孤苦难耐吗?通篇就这样由境触情,由情而忆,由忆而感,由感而悲,倾诉了远别的伤痛、怀旧的积郁。两阕之间,过度自然,浑然一体。语言朴素明白,毫不费解,却又含蓄曲折,意蕴深沉,称得上是洗尽铅华、反璞归真。说它道出了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事,是“人难言之而已易言之”,是不为过分的。
一杯谁与细论文,对影成三更此君。却忆当年少陵客,空吟春木与江云。
万家生计萧然。未装棉。欲赋东人,杼柚吁苍天。
哀鸿住,秋风莫,幸停鞭。鞭挞穷时、变作枕戈眠。
锦里新年景物幽,重围深锁万家愁。旧桃符在疑空宅,爆竹声多只戍楼。
东郭旌旗似迎虎,中城歌舞不鞭牛。棘门灞上真儿戏,曼衍鱼龙尚未休。
尚书塘上寺,宝树雨花多。说法龙曾听,谭经鹿更过。
灯影悬晴塔,香烟散晓坡。空门真乐国,浮世欲如何。
笋里云孤,樨屏月满,故人何处。流光过羽,种珠兰渐成树。
黄楼鹤返无消息,纵有梦难寻去路。趁西风捎到,天边雁字,写人心绪。
心绪。凭君诉。甚世味苓连,老来尝苦。还惊战鼓,筑城愁里同住。
江潭露柳多摇落,剩几个吟秋伴侣。盼再晤、紫霞仙,吹笛蘋洲按谱。
山林久衰病,生世几清明?未作松根卧,犹寻溪上行。
食新炊麦饭,尝饁啜蓴羹。
孺子虽知学,家贫且力耕。